依泽公41世孙 萨里哈·马名峻
笔者收有父辈留存的《北平忠恕堂马氏族谱》一册,这册族谱是民国20年由马少辰修撰。北京忠恕堂马氏系北京回民望族“后门桥马”,即祖居地安门外后门桥(万宁桥)马良胡同(马良大院)的回回马氏,本支进京先祖马良公,清乾隆十年从山东恩县白家庄迁入京都,创办什刹海清真寺。经考证北京忠恕堂马氏是青县崇伦堂马氏明代迁徙到山东恩县的长门一支(明代高祖仲良公后代三世五兄弟中的嫡系长门),但寻根溯源,我辈系宋代来华始祖依泽公后裔。
考北京忠恕堂马氏家乘弁言称“我祖依泽公于赵宋时代由天方来华,建隆二年特授钦天监正,因筑居西安府泾阳之永安镇,十余世迁金陵二龙岗,越数世仲良公任彭城卫指挥,驻直隶青县蒿坡村、马家桥遂立茔焉,……后迁山东恩县……。”;河北青县崇伦堂马氏宗谱、山东德州恩县庙刘庄清真寺柜存马氏宗谱中记载明成化二十二年彦诚祖所作《创谱序》称:“自宋朝我祖依泽公由西域鲁穆国来中即于建隆二年特授钦天监正,因筑居陕西西安府泾阳县永安镇,经十数世迁居金陵又数世至我高祖仲良公于永乐二年来直隶籍青县”;安徽怀宁马氏宗谱志尚公弁言:“吾族系出西域魯穆。始祖讳系魯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受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越二年,书成,由王处纳上之。诏曰︰可。授公钦(司)天监正,袭侯爵,家陝西泾阳永安镇。” 又据史料:依泽公,“西域国人。精历法,奉使入中国。建隆二年,至汴,太祖见即大悦,留备顾问,授钦(司)天监监正占天象考校,汉唐以来,凡日月薄蚀,五里行度,推步精细,证前史多年之误,曾蒙帝手敕褒美。老爱秦中山水,携子孙卜居泾阳,困家焉,由是世为关中望族。”
据《宋史卷六十八·志第二十一·律历一 应天 乾元仪天历》记载:“宋初,用周显德钦天历,建隆二年五月,以其历推验稍疏,乃诏司天少监等别造历法。四年四月,新法成,赐号应天历。”
又据《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方技上·王处讷传》记载:“王处讷,河南洛阳人。……至建隆二年,以《钦天历》谬误,诏处讷别造新历。经三年而成,为六卷,太祖自制序,命为《应天历》。处讷又以漏刻无准,重定水秤及候中星、分五鼓时刻。俄迁少府少监。太平兴国初,改司农少卿,并判司天事。六年,又上新历二十卷,拜司天监。岁余卒,年六十八。”,据考:王处讷(913?年—982?年),曾撰《(后周广順)明元历》一卷、《太一青虎甲寅经》一卷)。宋史文中虽未有依泽公的直接记录,但对于两朝专家元老王处讷功绩的褒奖升迁及对于因《应天历》书成而“太祖自制序”,就足以看出宋太祖对于《应天历》的重视。据专家推断:依泽公实际上也包含在《宋史·律历志》中:“王处讷等”中间,至于为什么没有依泽公的记载,个中原因,事隔千年,就不得而知了。
依泽公自西域鲁穆而来,根据笔者考证,初创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的青县崇伦堂马氏宗谱和初创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的安徽怀宁敦悦堂马氏宗谱是国内发现最早记录先祖来源于“西域鲁穆国”的同门家谱。
据台湾罗香林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冯锦荣教授考证:马氏来华始祖伊斯兰星历学家马依泽诞生于公元910年~920年间,于公元1005年认主归真,至今逝世已经1000周年。“咏世德之峻烈,颂先人之清芬”,值此千年周年祭奠之际,吾辈互勉当自求强,浩渺千秋正本清源。
经考“我族系出西域鲁穆”中的鲁穆国,一般认为为音译R u m而来,中文有:鲁穆、鲁木、鲁迷、噜密、鲁密、鲁姆、芦眉等可能的译音。
依据阿拉伯《天方大化历史》记载:阿拉伯历史上穆圣立国前有一段鲁穆国入侵的历史记载,“直到以思刊德皇帝,称王天下七百五十一年后,被鲁穆国所兼并,国家混乱了十四年”。穆圣立国应为公元七世纪622年,十世纪之前的时间肯定太早。不过可能为鲁穆国的东罗马帝国诞生于前,也为此种推测提供了可能。
明史研究者一般以为鲁穆即噜密、鲁密国或鲁迷国的异译,指奥斯曼帝国 (al-Imba rātūriyyah al-‘Uthmāniyyah,1299-1922)。奥斯曼帝国的创始人奥斯曼一世(‘Uthman 1,1258-1324),信奉伊斯兰教,原属鲁姆苏丹国的部落。13世纪末,鲁姆苏丹国瓦解后,奥斯曼帝国宣布独立。16世纪苏丹苏莱曼一世(1520-1566在位)时,帝国疆土横跨欧、亚、非三洲,为全盛时期。1922年,帝国被基马尔政府推翻;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立。明嘉靖三年(1524)至三十三年(1554)间,奥斯曼帝国(鲁迷)曾先后五次遣使至中国,与中国有友好往来。《明史·西域列传》有专条记述“鲁迷”。此说依据明史认为依泽公逝世后近三百年建立的奥斯曼帝国为鲁穆国,史实完全可以排除这一可能。
另据明末來华耶苏会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1582-1649)《职方外记》中所载世界地图——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嚕密国”--应当位处也门(Yemen) 东北部和阿曼(Sultanate of Oman)西北部接壤的地域。公元九世纪至十一世纪这段时间也门历史上是基亚德埃米尔国及栽德派伊玛目王朝统治时期。作为佐证的是后文记述的与依泽公同时,也门地区也有一位著作流传后世的著名天文占星和地理学家阿尔·哈丹尼。但还缺少直接证据。
而《诸蕃志》卷上志国:芦眉国(今小亚细亚半岛伊斯坦丁堡),自麻啰拔西陆行三百余程始到,亦名眉路骨国。历史上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小亚细亚,据《中世纪史》的研究,十世纪时虽为阿拉伯帝国统治,但当地人仍多自称是罗马人,联系阿拉伯《天方大化历史》记述中的“鲁穆国”为罗马帝国的可能,有研究文章指出公元十世纪的的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地方,似应就是吾族来源的“鲁穆国”。而且从已知资料可以了解的从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罗姆苏丹国到明代时奥斯曼帝国的鲁迷均未超出此地域范围。周恩来总理1957年8月4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说的:“回族是从阿拉伯、小亚细亚来的,而且时代并不太远,据说到现在不过1000多年…….”。这段话就象是在叙说我们依泽马氏的历史。基本可以肯定,马依泽公的鲁穆国故乡范围基本可以确定就是公元十世纪时还隶属于东罗马帝国松散统治的小亚细亚地方的某阿拉伯部落或酋长国。
依泽公是一位精通天文历算的伊斯兰星历学家,那个时代亦称为星占术士,对于他的学识与造诣我们无法了解的更为详细具体,但通过与依泽公同时代、生活在西北哈喇汗王朝的维吾尔族诗人尤素福·哈斯·哈吉甫,在他的古典叙事长诗《福乐智慧》(成书于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一1070年间)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对于星占术士略知一二:
….还有星占术士,
这种学问格外精细。
是他们计算日、月、年,
这确系十分必要的计算。
要懂得它先得把几何学通,
然后才能打开计算的大门。
要学会乘除,学会分数,
它能考验你是否成熟。
还要学会倍数和比例,
然后你再向开方涉足。
还要学会加减和土地测量,
七层天犹如草芥握在你手掌。
此外,还要学习代数方程。
然后去打开欧几里得的门庭。(第4376—4382双行诗)
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位精通天文历算的伊斯兰星历学家,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有着深厚数学造诣的数学家,否则他将无法胜任天文历算这种既使在现代也需要大量计算任务的复杂工作,而依泽公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依泽公入华以后,即协助王处纳编制《应天历》。当然依泽公的工作主要是以伊斯兰计算方法就历法中的天文常数进行观测和推算,然后將推算结果供王处纳编历時参用。这样也加速了历书的编制,建隆四年(963年)四月,近两年的时间《应天历》就编制完成,凡六卷,宋太祖赐序颁行。
依泽公作为一位有造诣的伊斯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在编制《应天历》过程中的主要贡献是引进了阿拉伯天文学和数学的科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应天历》是以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前四百八十二万五千五百五十八年甲子岁为历元,其历元之日,适逢甲子、金曜日、朔旦冬至。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伊斯兰历的历元是设于西历622年7月16日的金曜日(ādīnah)。《应天历》中有推定朔、弦、望日辰七直之句,所谓七直即七值,就是七个星曜(日月五星)值日之义,推算星期序数,即七日为复之制,其逐年元旦的七曜,称为岁七曜;可以说是马依泽公在中国历法计算中首先引进星期制度(岁七曜),这是《应天历》的重要革新,也是马依泽公对于中国天文历学的重要贡献。终其南北宋一朝,共颁行了16种历书,《应天历》是第一种,在马依泽父子任职期间,紧随其后的《乾元历》和《仪天历》仍然采行《应天历》的岁七曜之制。起源于古巴比伦的基于七曜记日的星期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有使用,但各国七曜记日的顺序,都是按照日月火水木金土的顺序排列,历元之日定为日曜日(星期日、礼拜日等)。唯有伊斯兰历其元年首日即起自金曜日(星期五),这是伊斯兰教的主麻日。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应天历》是源于阿拉伯伊斯兰历法,而编制《应天历》的马依泽公必定是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这就排除了某些论者怀疑马依泽公初入中国时的民族及宗教信仰问题。
《应天历》分夜为五更,每更分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更点之法自此始。也就是说中国的“更点之法”自宋初《应天历》始,说明这也是包括马依泽公在内的《应天历》编制者对于中国计时制度的重要贡献。自宋以来,京城均有钟鼓楼的建筑,以用于更点之法的实行,此制绵延千年,未有改变。自宋以来,京城均有钟鼓楼的建筑,以用于更点之法的实行,此制绵延千年,未有改变,至今北宋的都城开封、南宋的都城杭州、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南京都有钟鼓楼的建筑或遗迹,据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诏告各地修建钟鼓楼,统一计时制度,所以各地就有了当地的钟鼓楼了
进而有研究者还提出这样的推论: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曾公亮、丁度、杨维德等集体编辑完成的一部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出军决胜杂占》一段引载庆历四年的太阳入十二宫日期,证明了当时已有十二宫的推算方法,而十二宫与节气的关系,当时只有熟悉西域天文学的人才能推算(陈久金、马肇增教授语),因此可以推想这应与依泽公父子,特别是可能与担任军职的依泽公第三子马忆(授封龙虎将军、上护军副总兵)有关,因为古时行业大多有世袭的传统,而行军打仗又需要占卜和择日,这就给马忆提供了机遇与可能,将太阳十二宫的推算方法引入了宋朝军中,从而加速了马忆公在军中建功立业、以致晋升的速度。在依泽公去世六十多年后,西北哈喇汗朝维吾尔诗人尤素福·哈斯·哈吉甫在他的古典叙事长诗《福乐智慧》也提到了七曜和太阳十二宫这一阿拉伯天文学问题,《福乐智慧》第五章的题目就是 《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
另外所幸敦煌文献尚保存《宋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岁(978年)应天具注历日》(大英图书馆,斯坦因0612) 写本一件,可窥此历亦流行于敦煌地区。具注历日作“大宋国王文坦请司天台官本勘定大本历日”,颇疑王文坦即王处纳,而文坦为其小字。再者,王应麟(1223年-1296年)《玉海》及徐松(1809年) 《宋会要辑稿》具载《应天历》的具体內容:
《应天历经》一卷、《算草》一卷、《五更中星立成》一卷、《晨昏分立成》 一卷、《昼夜日出入立成》一卷、《晷影立成》一卷。
“立成”一词,即伊斯兰数理天文学中的快速计算的天文数表/星表之意。 一般來说,回回天文数表(Arabic:zījes ; Islamic astronomical tables or handbooks) 包括以下数理计算的多个方面如太阳、太阴和五纬均行运动(solar, lunar and planetary mean motions);太阴和行星纬度(lunar and planetary latitudes);日、月食(solar and lunar eclipses);圣城麦加的数理坐标位置和方向(determination of qibla, the sacred direction, of Mecca) 和数理占星学(mathematical astrology)。
据专家考证,依泽公把伊斯兰数理天文学译介到中国,应包括阿尔·白塔尼(Abū Abdallāh al-Battānī [ Latin: Albategni or Albatenius], 858年-929年) 的《天文星表》(Kitāb al-Zīj [Al-Battani sive Albatenii Opus astronomicum], 880年)、《萨比天文历数表》(al- Zīj al-sābī [The Sabian Tables,书中首次公布了对太阳远地点(apogee) 自托勒密以來进动的数据]) 和多部《数理占星学》(包括Kitāb Matāli al-Burūj [On the Ascensions of the Signs of the Zodiac]和Kitāb Aqdār al- Ittisālāt [On the Quantities of the Astrological Applications]) 的书籍,这些天文书籍后來先后被翻译成拉丁文。复次,在同时期的也门地区也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占星和地理学家阿尔·哈丹尼 (Al- Hamdānī, 900?-946?年/950?年, 著有《星表》[Zīj]、《数理占星学》[Kitāb Sarāir al-hikma]等),饶有趣味的是在哈丹尼的主著《阿拉伯半岛地理志》(Sifat jazīrat al-Arab)述及东方人(ahl al-mashriq, Easterners) 和印度人尝试测计从中国东疆至西方的子午线度数。依泽公精通回回天文学而尤精于占星术,据推测依泽公之学受白塔尼或哈丹尼影响也是很有可能的。由于参与编修《应天历》的贡献及在占星术上的特殊才能,依泽公除被宋太祖授司天监(北宋初司天监的官品为从三品)并长期担任此职外,更于乾德四年[966年] ) 八月封授世袭侯;长子马额、次子马怀先后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及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十一月承袭侯位兼司天监官员-司天监、司天少监;甚至担任军职的依泽公第三子马忆也可能如前所述,因在军中行军打仗进行占卜和择日,将太阳十二宫的推算方法引入了宋朝军中而建功立业,授封龙虎将军、上护军副总兵。
《应天历》的颁定,对于巩固大宋王朝的统治,内政外交,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考证:南唐中主李景死于南昌,子李煜遣中书侍郎冯谧入宋请求承袭国主之位,在得到宋太祖的许可后,遂于金陵继
位。建隆三年(962年),宋开始在南唐颁布历法,《十国春秋》卷十六记载:”(建隆三年)十一月,遣水部侍郎顾彝彝入贡与宋。壬午,宋颁建隆四年历,宋向南唐颁历,是实施对南唐进行宗主统治的象征。实际上,南唐在后周时,虽已表示臣服,但据《十国春秋》卷十六载:宋初改元建隆,南唐国内并没有用宋的建隆年号。因此,宋为了体现其宗主国地位,遂正式为其颁历。故我们说宋的这一颁历之举,是加强对南唐进行宗主统治的象征。而此段时间所颁布的就应该是《应天历》。
这些就是笔者对于依泽公来华编制《应天历》事迹的部分史料的考证与研究。
依泽公留居中国,子孙繁衍布全国,绵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依泽公的子孙自“陕西泾阳县永安镇李尚书塔旁”世代祖居,不过世代变迁,特别是经过满清统治者对陕西回回的野蛮屠杀,至今已经找不到泾阳永安镇及世居于此的马氏后人了,泾阳现在只有一个永乐镇了,那是作过唐代贤相的李靖的故里。史载李靖,本名李药师,雍州三原人(泾阳与三原的属地自古屡有变化),李氏家族累世为将,唐初太宗继位后拜李靖为刑部尚书,贞观三年封兵部尚书,贞观二十三年病故辞世,终年79岁,册赠司徒,陪葬昭陵,谥曰景武。永乐镇或许就是当年有着李尚书塔的永安镇,而作为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测量原点所在地的永乐镇,仿佛默默的怀念着曾在这里或附近安度晚年、也曾量测天地铸成伟业的一代回回先人。也许是巧合吧,笔者浏览陕西省现代地图时发现,相邻泾阳的三原县与西安市的临潼区尚有两个同名的马额镇(据Google Earth数据:三原马额镇北纬34°50',东经108°55'59.96";临潼马额镇北纬34°24',东经109°22分'59.08"),不知是否出自依泽公长子马额公的名讳,也待我等后人继续发掘考证,这里介绍给大家仅供参考。不过最近看到一份资料谈到西安著名地名学家葛慧先生考证过“位于临潼区东的马额镇,更与秦兵器有关。现在区博物馆还藏有秦代铸战马所装备的青铜“马额”(即保护马面部的装备)实物。马额在铁炉街以西,已发现秦代铸造遗址多处,为铸造“马额”的主要作坊地,故得其名。”此说基本可以否定西安市临潼区马额镇的“马氏二世祖马额”来源说,但还不能否定三原县的马额镇地名来源说。
十一世祖乾玠公号枢仪(南宋宁宗庆元丙辰第四十二名进士),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四月十二日出任南阳知府,遂落籍于新野县”,后世称新野(妙远堂)马氏。此后分了若干支系,十七世祖原景公字周常(元末至顺庚午第九名举人、辛未会试第十六名进士),选翰林院编修升修撰侍读,元末累官至工部尚书,致仕归籍。入明以来似应作为技术官员得到重用。长子嗦罗公曾任职山西大同前卫,由于通晓西域文译,携二弟赫穆公、哈直公于洪武十二年间奉使西域各国公干,足迹曾踏上过阿拉伯的麦加圣城、古里国等地,哈直公朝觐克尔白沾贵,取名哈直字天方。而嗦罗公不幸于洪武十五年故于任上,葬在古里国地方;十八世祖赫穆公、哈直公两兄弟,返国后弟承兄职,任职山西大同前卫,屡立军功后调任安徽安庆卫,哈直公以安庆卫左所正千户之职定居安徽怀宁,遂成为安徽怀宁马氏一支的明代始祖。笔者综合多方资料,分析论证(另文论述):北方马氏明代高祖仲良公(字性慈)为十八世赫穆公次孙,是依泽马氏北方支脉的二十世祖,十八世祖赫穆公曾居安徽安庆卫,职位似应不低于哈直公,后因调任移居南京金陵。赫穆公之儿孙辈早年似应任职南京亲军都督府羽林前卫,住居金陵城南聚宝门外三里雨花台东冈南麓的羽林二郎岗(其地南为敕建城南礼拜寺,即回回营清真寺),后任职北平都司彭城卫。根据是仲良公原配夫人金氏,为金陵人士的记载(忠恕堂、崇伦堂谱),可以推断,仲良公户籍亦在金陵。在明成祖靖难胜利后,永乐二年随驾北上拱卫北京,旋任彭城卫指挥之职(明史记载彭城卫属京卫,但不属亲军都督府。笔者亦考证北京四处彭城卫遗址是:彭城卫衙署明代在北京西单东北方向的小时维坊五铺地方,邻近太仆寺和衍圣公邸,即现在的北京西城太仆寺街西段路北;彭城卫营地在明代的宣北坊,现在的宣武区老墙根迤西路北;彭城卫仓在今天的北京东城南新仓;彭城卫南新仓在今天北京东城禄米仓)。
明代各省的最高军事负责人是“都指挥使”,是流官,不能世袭,但是只有属于“指挥使”一级的世袭的“世官”,或考中武举的人,才有资格被任命为“都指挥使”。世官共有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这些世官,依照明朝的“军民分籍”的制度,是一种没有封地而有禄田,没有人民而有部队的世袭贵族。明代百姓分为军户和民户,军户中的军官,每人封一个“世官”,最高的是指挥使,管一个卫,仲良公任职卫所,一家为明代军户,所任“彭城卫指挥”,似应在“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三级世官中考证,因为都是“卫”这个军事单位的“指挥”级官员,甚至亦有可能是 “卫镇抚”一级世官,因为后人溢美祖上官加一级是有可能的。笔者从《明通鉴》上看到过“管屯指挥”这一官阶,沧州青县戴氏族谱亦曾记载:戴诚祖永乐十二年,受回族近友感召,出佛门而入古教,升任彭城卫“管屯指挥”。据此分析,戴诚可能正是接了仲良公独生儿子(二世祖士贤公娶戴氏为妻(永乐八年生长子马贵)可能与戴诚就是姻亲关系,马氏就是戴氏的回族近友)的班,升任彭城卫管屯指挥的,而仲良公官阶似应也是“管屯指挥”。为什么作为马氏姻亲的戴诚要出佛门入古教呢?答案只有一个:彭城卫是一个以回族军士为主体,回族将领领导的卫所。升任指挥的前提必须是回族人士,否则无法指挥。作为佐证的是明代北京宣武区“彭城卫营”旧址,后来被称为“回回营”,就象南京城南羽林二郎岗的回回营清真寺位置一样。另外,亦可从戴诚死后谥号进行分析,本人还没来得及进行这方面的考证。明成祖永乐皇帝“靖难”胜利后,曾有大规模的“封赏”,以奖励功臣,安抚军心,仲良公当是此时赴任受封的。仲良公北上护驾后,随之移居河北青县蒿坡立茔,而成为北方马氏,如河北青县、山东恩县、北京诸支的明代始祖。明代二世祖士贤公世袭官职,死后同授诰封,亦证明为两代世官无疑,但后来士贤公因为是独子而退出世袭军户和军职,退职时间似应为戴诚出佛门而入古教,升任彭城卫管屯指挥的永乐十二年。作为续弦的二世韩祖母在二世祖无常后不久率五子离开蒿坡祖屋,举家迁居青县马家桥(原为二世韩祖母娘家所在地的韩家桥,后改为马家桥),亦是后话。
据北京忠恕堂马氏宗谱记载,仲良公原居应天府金陵二龙(郎)岗,此地一说为辽宁鞍山的马文清老先生向笔者推荐的他引自上世纪90年代南京伊协的朱继严先生考证南京市城内一隅二郎庙一带的御林军军营;而据本人考证还有两处可能:一为现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原双塔乡二郎岗,高淳县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外,西南 120公里,地理位置东南面与安徽省郎溪县接壤,南部及西面与宣城、当涂县相邻。水路东跨固城湖经胥河可达苏、锡、常,西由官溪河连贯长江。又一说是根据笔者考证应为现在南京中华门(明代聚宝门)外的雨花台东冈南麓的羽林二郎岗(参见拙文《明初金陵二郎(龙)岗考》),此说的可能性最大。
依泽马氏子孙繁衍各地,各有成就:据清同治回族秀才李焕之(字莲舫)所撰《清真先正言行略》记载,我马氏十七世祖马原景公,“元至顺辛未,授翰林,历官至工部尚书。奏议每为台间所崇拜。及官大司空,器度宏阔,公而忘私,笃厚有长者之道。”
明成化年间,仲良公五世孙马思聪,字彦诚,任山东阳谷知县。时张秋河决,檄令督工作堰,功甫竣劳染疾危甚,禀请辞职归里调养,百姓哭送数十里。后擢升兵部主事,镇守江西,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因宁王谋反不附,被执下狱,同黄宏不食死节。
明末清初,新野马氏“一门三进士”传为佳话:马化龙于明万历丁丑(1577年)中三甲第五十六名进士,曾出任天津道(官至嘉兴府同知,曾撰《嘉兴府建真教寺碑记》);马化龙长子马之骐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第一甲第二名进士,著名伊斯兰经师。马化龙次子马之骏(公元1578-1617年)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第二甲五十一名 进士。著有《妙远堂集》40卷,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集部》中,马之骏官至苏州太守。
清代武探花马大用,安徽怀宁马氏后人。大用猿臂虎口,磊落有大志,每言“男儿当横行海内,取青紫如拾芥,谁能寻章摘句作老博士耶?”,遂废书,娴韬略。乡试联捷,清雍正五年以探花及第。居官严肃慎重,积功授福建水师提督。粤闽海氛不靖,自大用抵辕后,遂臻平定,时人讴歌,谓为东南半壁福星焉。
近世安徽怀宁马氏后人马以愚(1900-1961)中国伊斯兰教史学家。早年肄业于安徽政法学堂。曾在安庆、上海、桂林、重庆等地从事回民教育。后长期致力于教史研究和文物考证。通晓天文、历法、数学、易占学。著有《中国回教史鉴》、《回回历》、《中国伊斯兰教寺墓考察》、《历法考证》等。
前辈迁居山东德州平原县苦水堡的河北青县长门马氏后人马守清(1926-2006),又名马清。是中国现代电影技术权威,高级专家。祖父一代早年闯关东落户长春,经年有成,成为当地回回富绅。守清公的父亲马春龄,字香久,忠厚传家,教子有方。守清公194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写真专门学校艺术科。曾任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摄影员,后参与创建东北电影制片厂,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制作部部长、技术部部长、摄影师。建国后,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制片处副处长,文化部电影局技术处副处长,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电影技术联合会理事,《电影技术》主编,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主持试验成功立体电影、全景电影、环幕电影及电影染印法等。由于他在中日电影技术交流合作上的特殊成绩,得到日本友人的高度评价,为此荣获了日本电影电视协会颁发的1987年度增谷奖。
北京忠恕堂马氏后人马桂馨字少辰,是北平回民珠宝玉石业界名人,经营祖传的北平前门外廊坊二条万聚斋古玩铺,曾在1912年成立的中国回教俱进会任职,在 1936年成立的北平回民珠宝玉石业公会受同业重托任第一届会长。从事回回珠宝业的马氏前人还有马少泉、马仲贤伯侄等;从事回民教育多年、曾任北京崇外穆德小学校长的马澍元;陈氏太极拳北京传人马有清;原穆德小学董事、前门观音寺震兴源茶庄、祥源号杂货庄掌柜马桂林字玉亭,人称马九巴,扶危济困,善助穷人,生前身后屡得赞誉;北京忠恕堂马氏后人马有增公,聪敏好学,解放后创办北京市崇文区首家国营工商业供销合作社,屡得赞誉,曾升任海淀区区委工作;有增公长子马名峻,独立创办北京易通电加工技术研究所,成为国内知名电加工工艺专家;有增公的女公子马淑政,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机械本科,学业彰显,经上海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深造赴欧洲,经年累学,亦有所成,获德国汉诺威大学博士学位,现移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兰克福。北京忠恕堂马氏后人、杏林国手前辈前有马有忠(字孝忱),后有自学成材的放射科专家马名宏,妙手回春,拯斯民于水火;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马氏始祖依泽公来到开放的中国大宋王朝,以睿智专业的天文学数学知识贡献于中华民族,以编修《应天历》的特殊成就奠定了马氏两代始祖的在宋朝司天监的专业地位,也为西域穆斯林马氏家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氏始祖依泽公自西域天方来华,至今已经1000多年,浮想连翩,想我祖宗,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改朝换代,生死荣辱,兵荒马乱,沧海桑田,涤忽一瞬。子孙繁衍,天各一方,已成浩浩一族,不胜唏嘘。
我辈马氏后人,在此祷念先祖依泽公认主归真一千周年,赞主赞圣,艾勒罕穆独吝俩惜!知感主!感谢主!
向读者致
塞俩目!
二○○五年十二月二日原作
二○○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修改
二○○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再修改
二○○九年四月五日再修改
二○一○年二月十一日再修改
附录1:
依泽公同时代的阿拉伯天文学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中国史称黑衣大食)于762年在巴格达建都以后,除了直接接受巴比伦和波斯的天文学遗产以外,又积极延揽人才,翻译印度婆罗门笈多著的《增订婆罗门历数全书》和希腊托勒密著的《天文学大成》等许多书籍,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公元829年,巴格达建立天文台,在这里工作过的著名天文学家有法干尼等人。法干尼著有《天文学基础》一书,对托勒密学说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贾法尔·阿布·马舍尔著《星占学巨引》,后来在欧洲传播甚广,是1486年奥格斯堡第一批印刷的书籍之一。
公元十世纪初,在突尼斯一带建立了法提玛王朝(909~1171年,中国史称绿衣大食)。这个王朝于十世纪末迁都开罗以后,成为西亚、北非一大强国,并在开罗形成了一个天文中心。
这个中心最有名的天文学家是伊本·尤努斯,他编撰了《哈基姆历数书》,其中不但有数据,而且有计算的理论和方法。书中用正交投影的方法解决了许多球面三角学的问题。他汇编了自829年至1004年间阿拉伯天文学家和他本人的许多观测记录。977年和978年他在开罗所作的日食观测和979年所作的月食观测,为近代天文学研究月球的长期加速度提供了宝贵资料。
与伊本·尤努斯同时在开罗活动的还有一位光学家海桑。他研究过球面像差、透镜的放大率和大气折射。他的著作通过培根和开普勒的介绍,对欧洲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附录2:
有记载的马氏宗谱及相关资料
1.成书于民国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石印本,北平忠恕堂马氏族谱 马桂馨(字少辰)篡修。
2.成书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河北青县崇伦堂马氏宗谱 (明) 马思聪始修 ,民国十 年(1921)
石印本 崇伦堂马氏宗谱(共六函24卷)二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马仁圃 马步瀛纂修八修 。
3.成书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的安徽《怀宁马氏宗谱》 现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东亚分馆
清光绪二年丙子 (公元 1876年)怀宁敦悦堂马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清)马宏久等修。
参考文献:
1.《北平忠恕堂马氏族谱》 马桂馨(字少辰)簒修,民国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石印本。
2. 河北青县《崇伦堂马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马步瀛纂修 民国十年(1921)石印本六函24册
注:明成化二十二年马思聪始修,此为八修。
3. 安徽怀宁《敦悦堂马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马宏久等修
4.《从阿尔.法甘尼、阿尔.白塔尼到丁先生、利玛窦的文献之旅》 香港科技大学冯锦荣
5.《回回天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回顾 》 广西省民族学院 陈久金
6.《历法在宋朝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董煜宇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7.《南京历史地名沿革简况》 蒋赞初
8.《陈垣对伊斯兰教史研究的贡献-纪念陈垣先生诞生120周年》邱树森
9.《中国伊斯兰教碑文选注》冯今源
10.《论明代州县军户制度 ——以嘉靖<商城县志>为例》彭勇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11.《明史》志第十六 清·张廷玉等
12.《中国穆斯林》1986年第2期 马肇增《安徽怀宁马氏宗谱》
13.《燕都丛考》陈宗蕃(1879-1954)编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14.《中国伊斯兰史存稿》白寿彝,附录:《五十年求学自述》王静斋(1916~1919年什刹海清真寺掌教)
15.《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 上册 文《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汇编》(水子立)
16.《北京地方志-什刹海》赵林 著 北京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一版
17.《什刹海志》什刹海研究会、什刹海景区管理处编 北京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二版
18.《马良、马良胡同与什刹海清真寺》马名峻 依泽马氏研究文集
19.《明初金陵二郎(龙)岗考》马名峻 依泽马氏研究文集
20.《北平忠恕堂马氏族谱考》马名峻 依泽马氏研究文集
21.《宋史.律历志一﹑二﹑三》及《方技传上.王处讷传》。
22. 河北河间马书奇录祖茔先祖碑文《玉德公碑文》。河北青县马文达先生提供
23.《从依泽马氏存世碑文宗谱资料的分析-论证崇伦堂马氏的世系问题》马名峻 依泽马氏研究文集
24.《中国回族大辞典》主编邱树森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25.《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主编 陈久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年3月第一版
26.《福乐智慧》宋·喀喇汗朝 /尤素福·哈斯·哈吉甫 著 郝关中等译 民族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一版
27.《回族研究》1996年第3期第31页《寻“鲁穆”》
28.《金陵梵刹志》明·葛寅亮 撰 五十三卷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
29.《南京建置史·南京市志丛书》南京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4年7月
30.《金陵玄观志》明·葛寅亮 撰
31.《南京市雨花台区地名志》南京市雨花台区地名委员会 1992年9月
32.《清真先正言行略》清·同治回族秀才李焕之(字莲舫)撰
33.《中国古代天文学史》 陈久金
资料来源:马友增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