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Title | #Site Title

南美混亂的原因在於西班牙統治!?

南美混亂的原因在於西班牙統治!?
印加、阿茲特克與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垮台

年代:1492-1898年
首都:馬德里

(来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2151/fullpage)

p_140

Photo Credit: 如果出版

帝國概要

伊比利半島是歐洲唯一受過伊斯蘭教徒統治的地方,1469年,半島上的卡斯提納王國與亞拉岡王國合併,成立西班牙王國。1492年,伊斯蘭教勢力最後的據點格拉納達被攻陷,半島統一。同年,哥倫布橫越大西洋,西班牙滅了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廣大的殖民帝國。

1588年,西班牙的驕傲「無敵艦隊」被英國打敗,從此開始衰退。十八世紀初,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與法國波旁家族為爭奪西班牙王位,發生西班牙繼承戰爭,波旁家族的腓力五世即位。1898年,西班牙為菲律賓獨立問題與美國發生戰爭卻失敗,西班牙殖民帝國垮台。

阿茲特克帝國的滅亡

在西班牙人登陸以前,中美洲的墨西哥高原自十二世紀中期開始,已有阿茲特克人占據,十四世紀立特諾奇提特蘭為首都,建設規模宏大的統一國家,疆域從墨西哥中部的太平洋岸到墨西哥灣。

1519年,西班牙國王卡羅斯一世派遣荷南.科特茲到新大陸,科特茲以古巴為根據地,同時往內陸都市特諾奇提特蘭前進。他帶著馬、鐵劍和火槍等當時最新銳的武器。此外,由於阿茲特克帝國樹敵不少,從西班牙來的科特茲軍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有不少當地人加入,與阿茲特克帝國作戰。而歐洲的傳染病也隨著西班牙人登陸中南美洲,阿茲特克人尤其對天花沒有免疫力,造成爆發性的流行,這也是阿茲特克人口劇減的原因之一。終於在1521年,科特茲打敗了阿茲特克帝國。

南美的安地斯高原在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間則出現了印加帝國,首都位於今日秘魯南部的庫斯科。這個帝國有高水準的石造建築、黃金工藝和紡織技術,並且能運用灌溉技術從事農業。印加人沒有文字,而是利用繩結來溝通。

印加帝國在十六世紀前半,為了皇位繼承問題而發生內戰,整個國家疲困凋弊。西班牙探險家法蘭西斯克.皮薩羅此時趁虛而入,滅了印加帝國。皮薩羅在利馬建設新的首都,將印加帝國全境的金銀搜括一空,但因為夥伴內訌而被暗殺。西班牙國王派遣新的總督和行政官到秘魯,正式展開殖民地統治。

 

p_142

Photo Credit: 如果出版

問題叢生的統治方法是殖民帝國垮台的原因

西班牙在中南美殖民地的重要據點,設置代表司法、行政機構的「皇家審問院」(Audiencia)來統治地方。而天主教教會和教區的主教,也在殖民地統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西班牙皇室授予殖民者統治原住民的權力,讓他們能向原住民課徵賦役、勞動,條件是需以基督教教化原住民(Encomienda,監護徵賦制)。殖民者苛刻地奴役印地安原住民去種植小麥、甘蔗等農作物,開鑿銀山等礦藏,簡直把他們當成奴隸一般。

西班牙王室多次嘗試廢止制度,想阻止殖民者的專橫行徑,但因激起強烈的反對而無法實現。由於這樣的壓榨和屠殺使得原住民人口急遽減少,銀山的開採量也不斷下降,十六世紀末以後,監護徵賦制慢慢衰退,到了十八世紀,已在整個中南美洲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十七世紀時開始推行的大莊園制(hacienda),這是不在地地主的殖民者,在大土地所有制度下,把原住民當成債務奴隸和勞動力,以家父長制管理大農園的形態。這種制度讓商業作物與自給農作物的生產並存,而且留有大片未耕地,極不經濟。此外,農場主人直接雇用原住民,讓他們定居在農場裡,所以原住民的族群也漸漸瓦解。形形色色的人進入殖民地,社會呈現出複雜的樣貌,殖民者可以分成在西班牙出生的半島白人(Peninsular)和當地土生土長的白人(Criollo,克里奧人)。

當地白人與半島白人一樣,可以擁有土地,經營商業,但是沒有當官的資格和政治權力,雖有實力,但多數人都被半島白人壓制而心生不滿。1810年以後,參與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大都是當地白人。

社會上還有白人與原住民的混血(Mestizo,麥士蒂索人)、原住民,在他們之下還有黑人奴隸。此外,尚有白人與黑人的混血(Mulatto,穆拉托人),原住民與黑人的混血(Zambo,桑博人)。在他們的社會,混血的概念本身已沒有意義。

 

白人的強取豪奪、白人之間的權力鬥爭,以及社會底層被迫當奴隸的人的憤怨等,可知西班牙殖民地的統治之殘酷。西班牙母國在歐洲還是強國時,可以維持這樣的統治,但隨著西班牙地位低落,殖民地的不滿聲浪也不斷高漲。

p_143

Photo Credit: 如果出版

西班牙殖民帝國的衰退與滅亡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與英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對戰時大敗,成為帝國衰退的開端。十七世紀末,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絕嗣,無人繼承,法國波旁家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之間,為了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爆發戰爭。兩國對戰十二年之後,由波旁家族的腓力五世即位,西班牙割讓直布羅陀與佛羅里達給英國,西班牙勢力因此更為衰弱。

法國的拿破崙得勢之後,1808年干涉西班牙皇室內部紛爭,法軍占領馬德里,拿破崙驅逐波旁家族,令其兄約瑟夫就任西班牙國王。同年五月二日,西班牙民眾在馬德里起義,反抗拿破崙的占領,開啟了西班牙獨立戰爭。面對法軍投入大批軍力應戰,西班牙以游擊戰抵抗,戰爭持續到1814年。戰後,斐迪南七世就任西班牙國王,絕對王政復辟,但國內還是為了王位繼承問題而持續混戰。

在西班牙母國內部混亂時期,南美的殖民地強化與英國和美國的經濟連繫,如火如荼地展開獨立運動。1811年,巴拉圭在克里奧人的主導下,成為南美第一個獨立的國家,隨後,阿根廷、墨西哥、秘魯也相繼獨立。1810年代到1820年代,中南美洲各國紛紛獨立,西班牙的衰退已無法挽回。

1868年,發生西班牙九月革命,第一共和政府成立,但只維持短暫時間便結束,波旁王朝又復辟。1898年,為了古巴獨立問題,西班牙與美國爆發美西戰爭,雙方在聖地牙哥港的外海開戰,但美軍只花了四小時就將西班牙海軍完全殲滅,西班牙戰敗,古巴因此獨立。西班牙並割讓波多黎各、菲律賓給美國,幾乎完全失去海外的殖民地。西班牙的殖民帝國垮台,剩下的只有北非西班牙屬的撒哈拉。

英美統治與中南美的對立

中南美各國雖然完成獨立,卻未必是好事。由於西班牙殖民地統治政府解體,各國在沒有國家藍圖的情況下,必須從零開始打造新的政府和官僚組織,而且獨立的主導者是克里奧人,如何在社會上將印地安人和麥士蒂索人等人民統合起來,也是問題。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等地,還有黑人奴隸的問題。而且,雖然中南美脫離西班牙而獨立,但經濟上的中心,仍是部分克里奧地主從事的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貿易方面,英國的控制力強大,各國受到的約束甚至高於殖民地時代。

面對中南美諸國的獨立,歐洲各國最初也計畫介入,不過,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門羅宣言,試圖阻止歐洲列強插手,同時也籌謀將拉丁美洲劃入美國的勢力圈。對外國的種種企圖,一生為南美自由而努力的西蒙.玻利瓦引導南美五國獨立,並提倡中南美各國團結起來,以維持獨立,可惜未獲贊同,構想功敗垂成。獨立之後的中南美各國自十九世紀前半到今日的約二百年間,或多或少都受到美國的擺布。

另外,獨立後的中南美國家,因為彼此對立,在十九世紀後期接二連三地發動戰爭,國境線與獨立當時大有不同。1864年到1870年間,三國同盟戰爭(巴拉圭戰爭)爆發。當時巴拉圭領先全南美洲,引進義務教育,發展工業,將國土98%轉為國有,推動近代化,並且擁有南美洲最強大的軍隊,也是中南美洲唯一在經濟上不受英國控制的國家。

戰爭是從巴拉圭獨裁領袖法蘭西斯科.索拉諾.洛培斯介入烏拉圭內戰開始的,奪得烏拉圭政權的紅黨在阿根廷、巴西的支持下向巴拉圭宣戰。1865年,在英國的影響下,阿根廷、巴西、烏拉圭締結為三國同盟。次年,同盟軍向巴拉圭進攻,但因為內政問題,阿根廷和烏拉圭先後撤軍,只剩巴西孤軍奮戰。長達五年的戰爭後,巴拉圭幾乎在全面潰敗下結束戰爭。不過停火後游擊戰依然持續,也發生俘虜被抓至巴西當作奴隸買賣的事件,巴拉圭人口比戰爭前減少一半以上。

巴拉圭割讓福爾摩沙省和米西奧內斯省給阿根廷,東部則被巴西併吞,領土失去四分之一。此外,英國雖未與巴拉圭作戰,但為將其納入經濟控制下,強迫巴國接受巨額貸款,成功在經濟上操控巴拉圭。

1879年到1884年,智利、玻利維亞與秘魯之間,為了爭奪蘊藏硝石資源的地區而發生了硝石戰爭。秘魯與玻利維亞原本為防止智利奪取硝石,曾結成祕密同盟,但1879年,智利向兩國宣戰,強迫他們毀棄同盟之約。在英國的指導下,智利整備多時的海軍掌握了制海權,占領秘魯的阿利卡與塔克納,從南部的皮斯可登陸。秘魯軍與印地安人雖浴血抗戰,最後智利軍還是攻進秘魯首府利馬。

最後,智利得到秘魯的塔拉帕卡縣、玻利維亞的沿岸地帶,經濟也藉由礦物資源的出口而有所成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與阿根廷、巴西帝國並列為南美的ABC三大國(註: Argentina 阿根廷、Brazil 巴西、Chile 智利)。

p_151

Photo Credit: 如果出版

美國的後續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33年以來,美國羅斯福總統以友好為基調,展開「睦鄰外交政策」,這也是在世界經濟大恐慌時,把中南美洲當作美國市場的封鎖經濟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中南美洲誕生了例如古巴的巴蒂斯塔政權,與美國進行軍事合作。或阿根廷的培隆政權,打著民族主義和經濟發展的口號,吸引民眾擁戴,實行獨裁政治的民粹主義政權。這些政權都在戰後更加深了與美國的關係。

1959年藉古巴革命之契機,反美活動如星火燎原,擔心共產主義在中南美洲擴散的美國,迅即給予中南美洲經濟協助和軍事支援,鎮壓反美運動。到了1970年代,以智利的皮諾切特政權為首,出現了接受美國援助的軍事獨裁政權,壓制國內的反政府活動、自由主義運動和學生運動。

在軍事獨裁政權下,中南美各國引進了新自由主義經濟,擴大了貧富差距,貧窮人數也因而大增。

直到現代,軍事政權在中南美依然存在,軍方掌權者依然具有影響力,其原因在於帶領中南美走上獨立之路的克里奧人,本身雖然接受啟蒙思想的洗禮,但畢竟還是大農場的地主或是軍事強人。另外,西班牙殖民母國的前近代體制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紀,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在中南美洲,並沒有培育出法國大革命所喚起的那種現代公民。

結構性的貧困與獨裁對人權的壓抑,使民眾不滿的情緒日益高漲,1980年代政權漸漸轉移到人民手中,2000年前後,委內瑞拉的查維茲總統當選,各地反對新自由主義和美國干涉的聲浪擴散,內部依舊混亂。

從近年來古巴與美國恢復邦交一事,可看出由於貧困問題而寄望共產主義的氣氛似乎趨於低迷。另一方面,倡導基督教社會主義的「解放神學」廣泛受到支持,不只是拉丁美洲,在亞洲和非洲也漸具影響力。

相關書摘 ►《從帝國興衰了解世界史》: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對異族寬鬆統治的世界帝國

Loading

19 5 月, 2024 · Dai, Derek · No Comments
Posted in: 史地文物, 加国土著, 机票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