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过去,古人和城池都已消失不见,我们只能通过它遗留下来的痕迹,来想象它曾经的繁华。
▲燕下都武阳台遗址
据史学家推断,燕下都遗址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城中人口约30万 (居然有如今易县人口的一半),它是目前发现 最大的战国都城遗址。
一、燕下都由何而来?
春秋后期,燕国在今易县境内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建 陪都武阳城, 燕文公定都于此,史称“ 燕下都”。
战国时, 燕昭王又大举扩建,至秦灭燕,燕下都作为燕国都城长达 300余年。
点击查看大图
燕下都的地势选择十分有利,它是为 加强南部军事防御,沟通与中原的联系而兴建的。
城外的 护城壕和城内高大的 城墙,形成了 双重防御体系,使整个都城成为一个固若金汤的城池。
△西南城墙
城内以 城墙和 河道,分为 东西两城。
▼燕下都遗址沙盘
蓝色部分为河道,黄色凸起部分为城墙
东城是当时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城是为加强东城的安全而建的 防御性郭城。
二、东城里都有什么?
从文化遗迹分布上看,东城文化遗存异常丰富,可分为 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墓葬区等几个部分。
宫殿区是当时王室贵族聚居的地方,在宫殿区周围,分布着许多 手工业作坊,有铸铁、铸钱、烧陶、制玉、制骨、制兵器等作坊遗址。
市民居住区在东城的西南、中部和东北各部,有大量的生活用具出土。 墓葬区在东城的西北角,著名的 虚粮冢、九女台墓区就分布在这里。
在东城所有区域中, 宫殿区显然是最为 繁华的地方。
在东城 中部偏北处,有一道隔墙将东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其隔墙南部又有一条 人工古河道,将重要的宫殿区与其它区域隔开,形成了一个 城中之城。
这样城中之城的设计,让宫殿区像极了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三、武阳台是做什么的?
宫殿区遗存着大量的 宫殿建筑群,而这些宫殿建筑群,都围绕着中心建筑 武阳台建设。
和武阳台分布在 一条中轴线上的,还有 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
那么,这些“台”,都是做什么的呢?
▎武阳台
武阳台是宫殿区 中心主体建筑,是 燕王处理政务、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
△武阳台
现高出地面约11米,东西长140米,南北宽约110米。
▎老姆台
老姆台又称 拦马台,是 招待各国使节的驿馆,各国使节到达燕国之后,要在此 下马休整,向城内禀报,准备进城接受燕王接见。
△老姆台
现高约12米,南北长110米,东西宽约90米。
▎望景台
望景台是燕王 观花赏景的地方,台北有一古花园和人工湖。
△望景台(现已不存)
▎张公台
张公台即 黄金台,燕昭王在这里留下了高筑黄金台 招贤纳士的千载佳话。
△黄金台(在今定兴县)
我们看到,武阳台、老姆台都高出地面十几米,其实,这种 高台建筑是 战国时期特有的风格,整个建筑排列有序,高低错落,布局合理。
可以想象,当时整个都城,河水环绕,城池浩大,一座座宏伟豪华的宫殿巍然矗立在这里,十分雄伟壮观。
来源:易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