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初金陵二郎(龙)岗考 马名峻 | 带心看闻网 www.daisoncommon.com

明初金陵二郎(龙)岗考 马名峻

明初金陵二郎(龙)岗考   

马名峻

 

(2012-03-24 09:51:52)

 

 

现在云南、河北、山东不少回回百姓中或以家谱传承、或口口相传的家族来源都是:应天府上元县二郎(龙)岗地区,但是从明至今的地图资料中一直未发现二郎岗的明确位置,明初金陵二郎岗到底位于现代南京的什么地方呢?鲜人知晓。日前辽宁鞍山的马文清老先生向笔者推荐了他引自上世纪90年代南京伊协的朱继严先生考证函件的文章,朱先生提出位于南京城内延龄路口的二郎庙附近应为明初二郎岗。本人读后深受启发,对朱继严老先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敬佩,也对这一段历史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对相关的史实进行了研究,从中亦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线索,找到了两处可能的“二郎岗”出处,现在献予读者借以商榷。

一是笔者在网上查询二郎岗的过程中发现,现在南京郊县高淳县县政府所在地淳溪镇,有一处名为“二郎岗”的地方:原双塔乡的二郎岗,现在该乡已撤销归入淳溪镇。据了解南京市园林局统计的郊区县古树名木名录中记载:高淳县古树名木第28项,牡丹,毛茛科,2株,在双塔乡二郎岗 。高淳县明代属应天府,明代建国后,于1368年以应天府(朱元璋于1356年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为南京,1378年定南京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以北京为京师,恢复南京之名,作为留都。应天府在明初时辖上元、江宁、溧水、江浦、句容、溧阳六县,后加辖六合、高淳二县。高淳县位于南京市西南120公里,地理位置东南面与安徽省郎溪县接壤,南部及西面与宣城、当涂县相邻。水路东跨固城湖经胥河可达苏、锡、常,西由官溪河连贯长江。但关于高淳县双塔乡的“二郎岗”详细情况,目前所知不多,还需进一步考察了解。

再者就是现在南京雨花区的雨花台东岗,这是笔者认为证据比较充分的线索。

最近福建省同安县新店镇西林村发现了一碣立于明弘治十五年(1503年)的“太监碑”,据说是目前国内惟一记叙太监生平的碑刻,十分珍贵。它是明代太监柳智的墓志铭,碑为花岗岩石质,高2米,宽0.9米。柳智,字澄渊,号无碍居士。宫中居凡60年,掌管重任,荣宠至极,卒于南京,从《同安县志》等相关志书中可知,柳智终生“读书尚义,薄于奢华,厚于宗祖,远于荤酒,近于贤能”,死后葬在金陵南郊二郎岗永宁禅寺之西,稍后亦遵遗愿“遣从弟柳苗归葺先茔”。这则消息,有其史料价值的是把永宁禅寺与二郎岗联系到了一起,由于“金陵南郊二郎岗”位于于永宁禅寺以西,由此可推断:找到永宁禅寺也就找到了“二郎岗”。

    明初的南京是否存在过一座名为“永宁禅寺”的佛教禅院呢?

欲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了解名闻遐迩的南京雨花台谈起,雨花台位于现在南京城南中华门(明时称聚宝门)外,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 米、长约3. 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东岗因东晋豫章内史梅颐居此又名梅岗、梅子冈,现称二泉后山,中岗也称凤台岗(此地有明代外郭城门凤台门),西岗延伸至安德门(亦是明代外郭城门)外,原无别名,现称菊花台。雨花台在汉末时称为“长陵”,又名“成子岗”或“石子纲”。三国孙吴时称为“聚宝山”,“玛瑙纲”,这是因山上生产五彩斑石而得名。 据传说在一千四百年之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此宣讲佛经,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故称雨花台。

雨花台自古即为游览胜地,名胜古迹众多。当今东岗上的第二泉社,原是梁代高座寺旧址,因有甘露泉井,古亦称甘露寺。宋代改为永宁寺,明代则分为高座、永宁二寺并峙。

考江南第二泉位于雨花台东岗,原名雨花泉,因清泉一泓在原永宁寺内,又曾称永宁泉。泉凡二孔,水出地面1米,泉水从数米高的假山石中汩汩流出,汇集成池,池中泉水清澈见底,甘冽可口,宋陆游品为第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赵谦为其书题“第二泉”匾额,后毁无存。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先后将亚、非各国的一些玉石、檀香木、绘画等带回,施于各寺院。他还将一些奇异植物采回,种于寺院。如南京静海寺有西府海棠,郑和等“自西洋携至,建寺植于此” 。永宁寺有詹葡花,“乃三宝太监西洋取来者,中国无其种” 。

《金陵琐事》、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均载,五谷树“有二株,一在皇城内,一在永宁寺……乃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取来之物。”

再有李桐所题方孝孺墓,坐落在南京永宁寺后山,碑文曰 :管仲不为十族,惨于真召忽;成王何在一言,愧煞假周公。

参照1936年民国时期南京地图,中华门外第二泉(永宁寺)、方孝孺墓均相邻在雨花台东岗。附近亦有马家山等地名。从实地地貌观察,此地确为坡地山岗,契合二郎(龙)岗之称谓。

根据郑和对永宁寺的布施可以发现,永宁寺应为明代南京的的一座名寺,但是否是当地唯一的一座“永宁寺”呢?一般说来,一地同名之寺应有方位、大小、新老等之区隔了。

查《金陵梵刹志》发现,明代金陵还真有同名的“永宁寺”。除了前述的“永宁寺”外,

还有一座“外永宁寺”,又称“新永宁寺”,与永宁寺同为中刹,其地在永宁寺南十里,永宁寺附近还有一座小刹“永宁院”。

那么这三处名为“永宁”的佛寺,哪座在明代与“二郎(龙)岗”有关呢?

《金陵梵刹志》中记述,永宁寺位于所属大昭恩寺南,聚宝门二里。

除了前述的永宁寺座落在雨花台东岗的举证外,笔者发现《金陵梵刹志》中,记载的属永宁寺管辖的“瑞相院”,位置在“西北去永宁寺二里,去聚宝门三里。”处在“羽林二郎岗”这个地方,明确了“二郎岗”的地名。文中还提到永宁寺,“东至李皇亲坟,西至二郎观,南至官路,北至德恩寺”,有“二郎观”这个道观的名称。再查《金陵玄观志》记载:

“羽林二郎岗”这个地名,似应与明代“羽林”卫有关,《明史 志。第六十六  兵二卫所  班军》记载:“太祖下集庆路为吴王,罢诸翼统军元帅,置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有“羽林卫”,属亲军指挥使司,羽林卫置卫时间当在明太祖建极之前,还在元朝年号时。查《明史》:羽林前卫:明初置燕山中护卫(属燕王府),属北平都司,洪武三十五年(1402)更名羽林前卫,为亲军。

《金陵古今记》记载明初南京各卫驻扎位置:羽林前卫,在应天府治南。

另外《金陵梵刹志》还记述,永兴寺:都门外,南城地,北去报恩寺三里,聚宝门二里,位置在“下梅冈西南”,东至官街,南至范家山,西至宝光寺,“北至礼拜寺”。从位置来看,这座礼拜寺应是后来一般所说的“回回营清真寺”(敕建城南礼拜寺),而“回回营清真寺”是依“羽林前卫”而建的清真寺,所以可以推断回回营就是指的“羽林前卫”。

    这样就可初步断定雨花台东岗就是明代的“二郎岗”;若从岗上名泉第二泉的两股泉眼为二龙的中国传统说法,称为二泉岗、二龙岗亦不牵强,笔者据此推测现今称雨花台东岗为“二泉后山”可能也有类似缘由。

虽然雨花台东岗有了作为“二郎岗”历史和地理上的佐证,但是否有聚居的众多回回人可供以后“金陵回回遍布天下”呢?也就是要找到此地回回聚居的证据。

明时聚宝门,当为首都门户重地,南兵马司在此,安置西域归附回回人、元朝色目人官员等的回回营亦在城南。为当地回回人穆斯林礼拜方便,一般穆斯林聚居地都伴随着清真寺的建立,与明初洪武年间同时敕建的净觉寺(坐落于城南三山街)齐名的回回营清真寺(敕建城南礼拜寺)就是证据,引述《清真释疑补辑》所录吴郡王鏊撰文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九月《敕建净觉寺礼拜寺二座于江南应天府之城南碑记》中的下面一段文字:“……及睹各姓敕命,乃知洪武二十一年有亦卜剌金、可马鲁丁等,原系西域鲁密国人。为征金山、开元地面,遂从金山境内随宋国公归附中华。钦蒙高帝喜其宾服,赏及棉丝银钞等物,著落礼部给与脚力,前往永平府搬取家小赴京居住。因而敕建二寺安扎。将可马鲁丁等五户,分在望月楼净觉寺住;将亦卜剌金等八户,分在城南礼拜寺居住”。明确记载亦卜剌金等八户入附回回落户于回回营城南礼拜寺。该寺坐落于中华门外雨花台东南,后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太平路寺即花牌楼清真寺大门门头上的石刻“清真寺”3个大字系该寺原物。据说该寺明时已是一座南京伊斯兰教名寺,建筑规模宏大,系午朝门式样,大殿宫殿式,殿内上面雕刻有九龙蟠珠,雕梁画栋,九开间九进共81间。一直是当地穆斯林及西域回回,包括奉行苦行禁欲功修方式的“苏非”云游者的寄居地。

另引《洪武京城图志》之 “聚宝山”条云:“聚宝山,在聚宝门外,上多细玛瑙石,因名聚宝山。今置回回钦天监于此”。明初朝廷亦曾在南京鸡笼山(今北极阁)和聚宝山设立测候台,来观察天文和气候,“钦天监:在太常司西,其测候台在鸡鸣山。回回钦天监:在聚宝门外,其测候台,在聚宝山”,由回回天文学家主持。据考洪武年间应诏来南京的从事天文历算的回回学者,因此而落籍南京的回回人不在少数,根据社科院宗教所李兴华先生的考证:今已知者有以下六支:

一支为黑的儿、郑阿里等。《明史》卷三十一“历志”载:“洪武元年改院(即太史院)为司天监,又置回回司天监。诏征元太史院使张佑、回回司天太监黑的儿等共十四人。寻召回回司天台官郑阿里等十一人至京议历法。”这之中黑的儿(也译作海达儿或海答儿)和郑阿里,显系回回即穆斯林。

另一支为马德鲁丁及其三子。《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一书第185页所录“大测堂马”中堂挂轴云: “始祖德鲁丁公,赐姓马,名钦,字彦明。公为西域鲁密国人,真教,精通天文数学。于明洪武二十年(二年之误)携三子赉贡来华,随宋国公内附。”“二世祖 沙亦黑,字仲德”。二世祖“哈麻,字仲良”。二世祖 “哈沙,字仲义”。其中马哈麻“永乐四年奉诏留驻南京,阐扬教理。现江南一族,即其后裔”。

第三支为伍儒及其家族。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十四(上)“耆旧”云:“伍儒,字德全,乐善好施洪武中赐籍金陵,精历学,诏授刻漏科博士,掌钦天监事,给官房一所于古天津街,后舍为寺。”…..《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在“明初征召来南京的回回学者”表中,则称伍儒“撒马尔罕”原裔,“洪武二年奉诏入华、居金陵,任职回回钦天监”。

第四支乃王岱舆之祖。《正教真诠·自叙》谓“予祖属籍天房,缘入贡高皇帝,订天文之精微,改历法之谬误。……遂授职钦天,赐居此地,准免徭役与国始终”。

第五支乃回回珀珀。《明太祖实录》卷一五三谓洪武十六年三月“己巳,召回回珀珀至京,赐以衣巾靴。珀珀明天文之学,寓居宁波府鄞县,有以其名闻者,故召之”。

第六支乃阿答兀丁、阿都剌、温尔里等。阿答兀丁,吴伯宗《回回天文书序》中提到;阿都剌,《回族人物志》(明代)卷二十七提到;温尔里、迭里月实、贝琳,《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中的“明初征召来南京的回回学者”表中有列,并在其官职、著作及事迹简况栏中作了与天文历算有关的记述。

此六支入籍南京钦回回天监的回回人中当有一部分居住在聚宝山测候台附近。

回回营、城南礼拜寺、钦天回回监和聚宝山钦天回回监测候台的存在,证明了明朝初年金陵城南聚宝门外雨花台东岗(二郎岗)地区确为回回人的聚居的地方。根据各地回回历代传承、家谱记载及李兴华先生的考证,此地亦应是明初回回人“大进大出”的聚散地。

总之,以上两条线索各有依据,但亦属探讨,见仁见智,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南京伊斯兰教研究》李兴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内部发行)吴贻业主编  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

3、《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1911-1949)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石觉民《南京市回民生活及清真寺团体之调查》

4、《厦门晚报》2006-09-01 网文:梳妆楼·太监碑·孝妇冢·迁界石-介绍翔安境内四处鲜

为人知的古迹遗存,其二<西林太监碑>

5、《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江苏省文化厅、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 1984.9

6、《南京史话》蒋赞初 中华书局出版 1963.3第一版 1980.12第二版

7、论文:《试论家谱对回族学研究的历史贡献》马文清   回树昌

“第十二届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  第71页

8、《回族人物志》(明代) 白寿彝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8

9、《洪武京城图志》引自  永乐大典(残卷) 卷之七千七百一十九 南京

10、1936年民国时期南京地图

11、《金陵梵刹志》明葛寅亮撰

12、《金陵玄观志》明 葛寅亮撰

13、《至正金陵新志》元 张玄撰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b9292301011g1j.html)

Loading

14 3 月, 2015 · admin · No Comments
Posted in: 古玩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