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根据剑桥大学人类学家罗伯特·弗利的计算,从700万年前到今天,地球上至少存在过16个人类物种,如果将时间线缩短到30万年前至今,也有至少9种人类先后生息繁衍于这颗星球。尼安德特人只是其中一个,人类学家利用古DNA分析认为,他们与智人的混血发生于大约在5.4万年到4.9万年前,这也引出了关于尼安德特人灭绝的第一个猜测:智人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但是在一个人类物种取代另一个人类物种这件事情上,意味着漫长的时间和多样的方式。从时间上看,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曾经于大约6万年前在中东初次相遇,直到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灭绝,二者始终都有交流互动;从方式上看,他们之间有武力冲突,也有混种混血。
冲突很好理解,当两个陌生的群体相遇,自然而然会首先产生戒备和敌意,对有限资源的抢夺会将其加剧。混血是以古DNA为证据的,当然,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为何没有生殖隔离。其实,一直存在一种理论,认为尼安德特人是智人的亚种,但是大多数人类学家还是认为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属于两个物种。
最近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B》上的文章表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关系比北极熊和棕熊的关系要近,北极熊和棕熊虽然体型、长相、行为、生存环境有所差异,但是它们却能够杂交并孕育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与之相比,两个人类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即基因差异更小,也就是说他们像北极熊和棕熊一样,不仅能够杂交,还能够孕育出健康且具有生育能力的子代。生殖隔离只是一种划分物种的方法,而不是判断的唯一标准。
除了智人取而代之,关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还有气候变化、近亲繁殖、身体缺陷、适应不良等说法。
气候变化导致尼安德特人灭绝的说法源自2018年的一项研究,科学家结合气候变化和考古资料,发现在4.4万年前到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活动区域,频繁出现极端寒冷和干燥的气候,而已发掘的遗址中并未发现可用作御寒的物品。但是今年4月份,法国一个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就发现了编织的绳子,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在寒冷的气候里给自己做些保暖的衣物并不是什么难事。与之相比,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更为重要,当面对气候变化,谁能够适应,谁就更容易生存。
近亲繁殖是另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这个说法认为尼安德特人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因此不得不近亲繁殖,古DNA证据表明,不少尼安德特人个体从他们的父母身上遗传了相同的基因,这使得有害基因影响到后代,想想哈布斯堡王朝的大长下巴、矮小身材、口齿不清、智力和身体缺陷便对这点可知一二。长期近亲繁殖,不仅导致了疾病,还造成了人口的减少,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可生育女性不断减少,一个1000人以下的群体,只需要1万年就会灭亡。
2019年,关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那便是耳部的缺陷。研究者认为尼安德特人的耳部结构有先天缺陷,容易造成细菌感染,这种感染在智人儿童中较常出现,但是却伴随尼安德特人一生,成为他们生存的潜在威胁,也在与智人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最后要说的是适应不良,这是从最初发现尼安德特人骨骼时就存在的说法。尼安德特人虽然以1856年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得名,但其实早在1829年的比利时和1848年的西班牙就已经发现了一些骨骼碎片,当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命名尼安德特人时,这些骨骼都与一种“笨拙的古人类”联系在了一起,认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的发达程度、人际之间的交往水平、社会纽带等都不如智人,而正是这些差异让智人生、尼人死。
纵观各种假设,对任何一种生物来说,适应性在群体的延续上发挥着决定作用,外部环境处在动态变化中,因此无论对群体还是个人来说,只有随之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够适者生存。
https://www.sohu.com/a/400551951_10012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