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温随笔|面的宽:一碗好面,半碗面汤,亦足以慰平生 | 带心看闻网 www.daisoncommon.com

老温随笔|面的宽:一碗好面,半碗面汤,亦足以慰平生

2020-05-10 08:31
 

吃过很多面,这应是我第一次见店家用宽度来给面分类:大宽、二宽、韭叶、荞麦楞、二细、三细、细的、毛细。

做面的师傅是西北小伙子,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寡言沉静。面在他手里,平抹几下,再抻两下,就成型了。手一甩,面下到沸腾的大锅里煮几分钟,捞出来放上汤汁、调料,一碗热气腾腾的宽面就可以端给客人了。

小伙子姓马,24岁,却已经是有10年做面经验的老手了,还是店里的拉面主管。他说自己从14岁就开始学做拉面了。

“难道不上学吗?”这样问他。他笑着说,初中就辍学了,老家那边,更愿意让孩子早学点手艺,然后早早地成家立业。

小马带着白色的无沿平顶小帽,我还以为他是回族。竟然不是,而是甘肃临夏的东乡族,也是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总人口也只有62万多。

接着看到一篇文章说,临夏东乡的牛肉面跟兰州拉面有着甚深的渊源。

史料记载,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甘肃河州东乡人马六七,从国子监同窗怀庆府清化镇苏寨人陈维精处学得并传入兰州。陈维精教他做清化镇一带流行的扯面,即把和好的面擀平,然后切成宽条,再拉成细条,与拉面方式非常接近。做面调汤使用陈家祖传的小车牛肉清汤面香辛料,特别讲究白萝卜和生姜,这样才有味道。

马六七学成之后将厨艺带入金城(今兰州),后因仕途不顺,先在金城贡院巷口开了一家馆子“乐膳坊”经营小吃,后又在通往临洮的古狄道(今阿干镇)开了第一家牛肉面庄——马家大爷。由于经营得法,生意和家境渐渐好了起来,也引得文人墨客讴歌颂扬传入街市,成为兰州民众喜欢的美食——兰州牛肉面。

马家大爷是兰州最具代表性和最早的牛肉面馆,嘉庆时期当地官员、诗人、国学家张澍在《雨过金城关》一诗中云:“拉面千丝香,唯有马家爷。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其中牛肉拉面据说就是马家大爷的。东乡族马六七也被认为是将牛肉面扎根于兰州是第一人。

后来陈维精后人陈和声及马保子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为其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

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小马,跟当年的马家大爷马六七是不是也有渊源。

面是我最喜欢的主食,长这么大,吃这么多年,还是爱吃宽的。

小时候家里吃的面,都是老妈做的手擀面,比挂面粗且宽,煮出来汤都是稠的,加上炒的菜豆角,面菜都有了,那叫一个爽。后来吃的面,更喜欢刀削面和扯面,吃的最宽的是老崔的面馆做的软面,也就是陕西的biangbiang面,俗称裤带面,最宽的得十公分。总觉得宽面更劲道,有嚼头,麦味也足,比较起来,那种细如发丝的龙须面,便觉得软塌塌不够劲儿。

仔细想想,宽字也会给人宽广、豪迈甚至豪横的感受。西北来的做面师傅,无论是做陕西户县油泼面的,还是做兰州拉面的,大都是青壮汉子,做面是个气力活,也是他们养家的本领。西北人豪放,面宽碗也大,端在手里,吃的时候头巴不得埋到碗里。而做面的手艺,也是他们闯荡四方到外面宽广世界的通行证。有次在一家化隆拉面馆里的墙上,贴着一副画,上面就写着“走出山门天地宽”。

在陕西的方言里,有个词是”宽展“,用它来形容面,再合适不过。开面馆的朋友老崔对这个词偏爱有加,因为这个词,还有手头宽裕、心头舒展的深层含义。后来他又把这个词连同胶东方言里的“旺盛”一起注册了,寓意心头宽展,人才旺盛,想想也是很妙。

小马师傅所在的拉面店,店名就是取自店里的一种面型。据说,一来是向兰州拉面的传统致敬,二来更有“严以律己,宽以容众”的品牌理念蕴含其中。

其实宽也好,细也罢,宽宽窄窄的一碗面,看似简简单单,其实做好并不容易,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无论来自何方,关键还看是否能用心去做。

一碗好面,半碗面汤,亦足以慰平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温涛)

(壹点号 老温随笔)

https://www.360kuai.com/pc/9a217c8e031003cd2?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

Loading

14 9 月, 2020 · admin · No Comments
Posted in: 饮食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