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浩文,把中国作家推向世界 | 带心看闻网 www.daisoncommon.com

葛浩文,把中国作家推向世界

葛浩文,把中国作家推向世界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2-10-28 10:12


葛浩文翻译作品。从左至右依次为:《狼图腾》、《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

  葛浩文是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米兰·昆德拉的人,昆德拉的中文名也是他起的

高峰

日前,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能够让用汉语创作的作家得到挑剔的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青睐,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功不可没。在莫言得奖之前,他就已经把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曼氏亚洲文学奖。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萧红把我领进汉语翻译的大门

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年少时他不爱读书,终日游手好闲,可以说是个“古惑仔”。他的功课倒不算差,基本上每门课都能蒙混过关,却总卡在亚洲历史上。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没想到,这样一个学生,日后会成为研究中国文学的大师。

22岁时,葛浩文从加州州立大学毕业,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身无长技的他找不到工作,于是决定当兵,进入海军军官培训学校,毕业后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你知道当时我有多蠢了吧!”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

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那是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去书”。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退伍后他没有马上回国,而是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直至得知父亲患上癌症的消息后,他才回到美国。

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先进入旧金山州立大学攻读研究生,又到印第安纳大学继续攻读博士。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1974年,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中国改革开放后,葛浩文曾在哈尔滨生活过一年,为的是继续做关于萧红的研究。他去过萧红就读的中学,还专门拜访了萧红故居。天寒地冻不能出门时,他就在家中翻译“二萧”的作品。“萧红把我领进汉语翻译的大门。”葛浩文说。

以“洋人”的眼光看中国文学

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它曾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了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此后,葛浩文“一翻不可收拾”,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1984年,他还创办了《当代中国文学》杂志,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中国文学在美国的市场十分有限。美国每年大约出版10万种书,其中只有2%到3%是翻译书。“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葛浩文说。

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重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在翻译姜戎的《狼图腾》时,书中有许多蒙语词汇,他就专门找到来自内蒙古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帮忙。葛浩文把翻译当成重新创作的过程。“作者是为中国人写作,而我是为外国人翻译。”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如果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家戴乃迭这样评价他:“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

2000年,葛浩文与夫人、同为汉语教授的林丽君合译了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荒人手记》,获得美国“国家翻译奖”;2009年,他又获得“古根海姆奖学金”。通过翻译,葛浩文更是与许多中国作家成了朋友,“大家坦率地就作品交换意见,对错误也不避讳。”

“那已经不是我的小说了,是你的”

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

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莫言很高兴,我也是。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

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记得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我发现,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据说,自学成才的人都是那个样子!”葛浩文感叹,他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

葛浩文认为莫言是一位谦和的人,“他经常夸奖他的译者,正如他的译者时常夸奖他的著作一样。”莫言对葛浩文的翻译水准充分信任,总是十分放心地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他。“他会对我说,‘那已经不是我的小说了,是你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我是在帮他的作品扩大国际影响,他对此也十分感谢。”

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它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我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原载《环球人物》)

Loading

23 11 月, 2012 · admin · No Comments
Posted in: 文化图书, 新闻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