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
-
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
- 作者:李兆良
- 出版日期:2012/04/13
《坤舆万国全图》的背景
要了解利玛窦,也必须了解他生活的年代,是欧洲正进行大震荡的时代。一方面,宗教权力与皇权结合,也垄断了知识。印刷术才刚刚开始。许多文献是手抄本,写在羊皮上,一本书要花两三百张羊皮,只有教堂有财力人力抄书。这些书都用铁链锁在教堂的图书馆里,一般平民根本无法触摸。笔者到英国赫里福德(Hereford)参观那张在羊皮上绘制的第一张世界地图(Mappa Mundi,约1300年),就是收藏在教堂的图书馆里。1500年,能认字的德国人只有百分之三到四,教皇亚历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在1501年警告说印刷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手里,不让其它不利的因素(指新教)影响教徒的信仰(Merriman 1996, 38)。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1516至1517年间创立新说,与天主教抗衡。这就是为什么天主教要特别控制反对言论。耶稣会在1534年创立是要维护天主教的神权,与马丁‧路德新教对抗。新旧两种势力的激烈交锋,塑造了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历史。当时旧教拥有政治和经济权力的绝对优势,而新教代表众多的平民力量,后来的宗教审判迫害,引致大量新教徒逃亡,也是欧洲移民新大陆的主要动力,不同宗教派系的争夺一直延续到今天。利玛窦是在家庭反对下加入耶稣会的。1578年,26岁的利玛窦从葡萄牙里斯本出发,先到印度果阿。他的学历相当于大学毕业。1582年8月7日,利玛窦到达澳门,开始学习中文。一年后,他到达广东肇庆,和同伴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取了中文名字,第一件事是建立一座天主教教堂。罗明坚的家书提及学习中文的困难,即使当地人也不得不花费15年,才能读写中文,在南方找能讲官话的老师更是问题。而他们的另一任务是把圣经译成中文,据说利玛窦在令人难以置信的短短五个月内完成,这肯定只是简约本,真正书写的也不会是利玛窦。利玛窦与罗明坚还汇编了葡萄牙语-汉语词典,这是第一本给欧洲人用的汉语词典,花了五年时间(1583-1588)。词典完成后,罗明坚离开中国,只剩利玛窦一人继续。1584年10月,就在肇庆的教堂开幕典礼中,利玛窦展示了第一版的世界地图,这张地图没有现存的版本。
《坤舆万国全图》一贯被认为是西学东渐的代表作,这份地图六幅,全图完全用中文标注地名,面积为6.643平方公尺(72平方英尺),内容详细,缩印成书本,字体缩小无法辨认。世上只存六七套,原图被收藏,细节没有面世,大家光从书上轮廓去了解,即使看到原件,不深究地名地形的由来,也无法得到真相。《坤舆万国全图》蕴藏着中国历史地理的奥秘,过去四百年,一直没有揭开。利玛窦在过去几百年也没有受到天主教会的重视,从1700-1900年,利玛窦在西方天主教典籍中是一个小句号,研究利玛窦的寥寥可数,反而中国研究利玛窦的书籍比较多。直到1939年庇护十二世(Pope Pius XII, 1939-58)才把尘封的利玛窦提出来。三百多年中有多少讯息流失,无从估量。
利玛窦一向被认为在中国明代中叶带来了西方制图和科学。比对该图与当时欧洲的世界地理学与世界史,《坤舆万国全图》上有许多特点显示大部分地图上的消息源自中国或中东穆斯林国家,而非欧洲。地图的细节和地名与郑和下西洋有密切关系。从而推断郑和之旅不只停在东非洲,极可能远涉美洲。《坤舆万国全图》其实是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中西交通史和中外国际关系无疑需要重新估价。
《坤舆万国全图》成图断代(文摘)
《坤舆万国全图》上西班牙上方的一段非常关键的批注:「此欧逻巴州有三十余国……去中国八万里,自古不通,今相通七十余载云。」这段短短的话,尤其是最后的12个字,可圈可点,豁然揭开了《坤舆万国全图》成图的年代的隐秘,也解释了许多其它世界地图令人费解的谜团。16世纪以前,中国对外开放只有几个很短的时期。掌握这点,整张地图的秘密就暴露无遗。
假设利玛窦是《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他的材料来自1570年《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和其它同期的数据。若从《坤舆万国全图》(1602)或《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1570)倒数七十年,当为1500-1530之间,明代中国尚处海禁,中国与欧洲不通。按照时间和政局,这段话不可能是利玛窦写的,与奥氏地图亦不合理。什么时候中国第一次跟欧洲通就是这地图成图年代的关键。
中国与西方相通远在汉朝。张骞到了西域看到中国的瓷器,才知道民间早就从海路与中东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比陆路还要早。甘肃金昌的骊靬古城据说是古罗马打中国时投降士兵留下来的安置所,尚有争议。这些都不算国际官方交往。1246年,蒙古大汗贵由(Güyük)致信教皇尹诺森四世(Innocent IV),梵蒂冈现今存有原本。这可算首次书面接触,但无正常关系,贵由拒绝了教皇要他信奉天主教的邀请。
马可‧波罗来华(1271-1295)实际上是民间接触,非官方性,下推七十年为1341-1365,正逢元末最后的皇帝至正年间,1340及1350年代,中国发生大疫症、旱灾、蝗灾、地震、饥荒,年年不断,甚至人相食,到处动乱,群雄四起,显然不是编写世界地图的时机。1368年,元亡。再者,元代编的地图不可能把永乐出征蒙古的地名列上地图。
最新的理论是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中国。他只是到了黑海附近,听了一些海员的聊天,编造了一套故事,马可‧波罗记载元朝征日的年代完全失实,这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考古学家丹尼尔•珀特利拉(Danielle Petrella)的报告。大英图书馆的中国部主任福兰斯‧沃德(Frances Wood)告诉《英国每日邮报》说,意大利威尼斯的档案里没有马可‧波罗到中国的任何报告。一种说法是马可‧波罗可能是抄袭一些波斯商人写的中国指南。整本马可波罗游记只有18句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以前也有很多人怀疑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因为他没有提到长城、筷子等最易引起欧洲人好奇的中国文化特征。利玛窦时代到了中国以后,才知道中国就是欧洲人称的契丹,今天俄国还是称中国为契丹(Китай,念Kitan)。这对16世纪的地图又是一个严重的质疑,因为不少地名,尤其是亚洲部分是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描写而画的。
1322年,天主教士鄂多立克(Odoric 1265-1331)从海路来华,住在元大都多年,1328年经陆路回欧洲,写了一本游记,引起欧洲对中国的极大兴趣。他只是以个人身分游历中国,有传教的任务,没有外交任务。
1336年元顺帝派使节访问欧洲,在阿维尼翁(Avignon)会见本笃十二世(Benedict XII)。1338年教廷派遣50位教士来华,盛况空前,于1342至1347年间逗留元大都6年,虽然元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意大利的使团还是受到颇好的礼遇。由约翰‧马黎诺里(Giovanni Marignolli)带领的使团从陆路到中国,回程经海路,明显是元朝派船送的。1353年,马黎诺里回到欧洲时向在阿维尼翁的教皇尹诺森六世(Innocent VI)呈上元朝国书,此为中西正式交流,首次关系正常化。扬州曾前后发现两块拉丁文墓碑,墓主是意大利人兄妹。他们于1344年和1342年去世,埋在扬州,与教廷派使节到中国同期 (夏鼐 1979, 532)。从1342-1347年下推七十年,正是郑和下西洋年代,七十余年的上限为79年,最晚推至1442年,比利玛窦来华最少早140年。所以此段文字应为永乐、宣德或稍后所录,并非利玛窦写的,《坤舆万国全图》的成图应在此际。
另一旁证是建交时教皇亦迁离意大利,寓居法国阿维尼翁(1309-1378)。地图可能是按照元朝时代从欧洲得来的数据编绘,因此《坤舆万国全图》不列意大利的教宗领地,意大利旁边的海用老名字。至于为什么连阿维尼翁也不列入,这段欧洲历史牵涉的宗教政治问题太复杂,就不是这本书的范围了。《坤舆万国全图》的讯息,欧洲部分是十分过时的。连利玛窦母国的地名也是不合时宜的。这只有一个结论──《坤舆万国全图》的主要作者不是利玛窦,也不是当时的欧洲绘图家,是中国人按照较早的讯息绘制的。
有人以为利玛窦为了讨好中国,把中国放在地图中央。事实上,他从欧洲带来的地理知识是错误的,欧洲绘地图东西南北乱套,把北海画到南美南端,南海画到阿拉斯加,东洋与西洋是同一个海洋,这怎么能作为世界地图的蓝本?利玛窦无法解决这些矛盾,只得按照中国的世界地图命名,以中国为坐标中心,东西南北才正确。所谓「讨中国人欢心」这一段经常被引用,其实是掩盖事实的真相。
《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国是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时代的中国,许多地名只对永乐有意义。另一项重要证据是交趾易名安南。宣德改交趾为安南,发生于1428年。《坤舆万国全图》标志安南,加注旧交趾,表示刚刚改名不久。假如以交趾改安南的年代算,《坤舆万国全图》应该是1428年之后不久,当宣德还在位时,即1435年前。实际成图比利玛窦来华早150年。利玛窦时代的中国地图,早已不用交趾这名字了,万历年间印的《山海舆地全图》只有安南,没有交趾。
利玛窦1582年踏进中国,以后没有离开过。即使他能获得欧洲送来的资料,《坤舆万国全图》中有1,114个地名,其中一半,未见于当时最先进的欧绘地图甚或以后的地图。也就是说,这些地名是中国命名的,美洲的一半地名也是西方地图没有的,证明中国人先知道美洲。下一篇将详细讨论美洲地理和地名,《坤舆万国全图》的某些地理,就欧洲人而论,是利玛窦时代以后100-200年的。欧洲绘图者没有可能在发现地理之前,利玛窦也无法预知一两百年以后的「发现」,准确地标出没有到过的地方。
直到18世纪,欧洲探险家还没有进入非洲内陆。当时只有穆斯林通过奥图曼帝国的统治和扩张贸易,对非洲有一定了解。按照非洲地名的更替,《坤舆万国全图》原来的制作日期与讯息来源应在1387年和1460年之间,与郑和下西洋的时期吻合。再参考非洲主要王国盛衰,卡南王国(700-1387),卡南-波尔努王国(1472-19世纪),桑海王国(1460-1591)为西非北非最重要的王国,均未见载于《坤舆万国全图》。这表明《坤舆万国全图》成图年代是1387-1460年之间。
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殖民地的新建城市维拉克鲁斯(1519)、布宜诺斯艾利斯(1536)、圣维仙特(Sao Vicente,即圣保罗Sao Paulo,1542)、里约热内卢(1565),无一标示在《坤舆万国全图》,均不合情理。如果我们知道地图并不是在1570年后绘制的,而是在郑和时代,就很清楚为什么这些城市没有在图上,因为它们尚未存在。利玛窦的确加入了一些「地理大发现」以后的地名,如亚墨利加、新以西把你亚等比较明显而概括的地名。但他忘掉加进对欧洲最重要的一些城市,连自己国家、家乡的地理都没有更新,反而把中国绘制的原图上明初洪武、永乐时代偏远的中国地名留下,没有删掉。更没有删掉「今相通七十余载云」那一段,结果吐露了《坤舆万国全图》的成图年代的真相。所有数据均表示《坤舆万国全图》成图并非在1602年,而是1387至1460年之间,包含郑和下西洋时代。
-
根据这副图的注解,能证明中国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里就已经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许多地方。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其中南美洲的一段注文称:“南亚墨利加今分为五邦,一曰孛露,以孛露河为名;二曰金加西蜡,以所产金银之甚多为名;三曰坡巴牙那,以大郡为名;四曰智里,古名;五曰伯西儿,即中国所谓苏木也;……。”另一段注文称:“伯西尔此古苏木,……。”
-
《坤舆万国全图》不可能是利玛窦或当时的欧洲人绘制,因为地图上的意大利没有教皇领地,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地名Tuscany和Florence。意大利的地形也不对。实际上《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欧洲是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
-
《坤舆万国全图》在西班牙的上方有一段文字:“( 欧罗巴洲)去中国八万里,自古不通,今相通近七十余载云.” 中国与欧洲首次官方交往始于1342-1347年,欧洲教皇派50名教士来华,时为元朝,下数70余载,即郑和时代。假如是利玛窦照当时欧洲带来的地图画的,利玛窦1582年到澳门,他带来的地图约为1570年绘制,上数70年,即1500-1530左右,中国在海禁时期,根本不通。隆庆元年(1567年)才开海禁。此段根本不是利玛窦写的,是郑和时代绘图人注的。利玛窦与当时的绘图者无意中把这段原封不动留下,明确把地图的绘制日期定于郑和时代。 根据上述计算,《坤舆万国全图》成图于中国与欧洲通以后70余年,应为1430年左右。而地图上的欧洲,应该是欧洲教皇派使者到中国时带来的地图,因此没有文艺复兴的地名,也没有教皇领地,因为当时教皇在法国,不在意大利。尚有多项其他旁证,断定成图年代并非利玛窦时代,此图为重要证据,推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止于东非洲,利玛窦带来西方地理学等三大世界史经典。
-
《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这些明代“世界地图”里包括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有《坤舆万国全图》的痕迹,但却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又和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有所区别。
-
相传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参考了奥尔蒂利,墨卡托等人绘的地图,事实上,奥尔蒂利和墨卡托的地图比《坤舆万国全图》简单而且错误。错误的地图不可能是正确的地图的蓝本。16世纪时,澳大利亚大陆尚未被欧洲人发现,《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鹦哥地,其实即为澳洲。《坤舆万国全图》称南方之地,拉丁文翻译为Austris,英文为Australia,其实是从中文翻译而来。四大洋在图上则均有反映,它们是大西洋、大东洋 (即太平洋)、小西洋(即印度洋)、冰海(即北冰洋)。西方地图是没有小西洋的,因为以欧洲为中心,小西洋在东方。中国知道比较大小西洋的分别,是已经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证据。《山海舆地全图》有“沧溟宗”,即今误译的太平洋,而《坤舆万国全图》没有“沧溟宗”,证明利玛窦并不理解这是最大的海洋,即两图均非利玛窦所作。图上大陆和岛屿的形状虽然不尽正确,特别是南半球与实际情况出入更大,可是就世界海陆轮廓而言,已基本完备了。北美洲西部的地理是欧洲人十九世纪以后才到达的,但是出现在十六世纪的欧洲绘地图上,地理地名错误,但也是无从解释的。这些地理准确出现在中文的《坤舆万国全图》,证据中国人比西方到达北美洲西部早二百年以上,是西方抄袭中国的地理材料。
-
图中的中国部分,则参考了《大明一统志》中的附图罗洪先的《广舆图》喻时的《古今形胜之图》、徐善继、徐善述的《地理人子须知》一书所附的《中国三大干龙总览之图》以及《杨子器跋舆地图》等,并注意吸取这些舆图的长处。
3 4 月, 2014
· admin · No Comments
Posted in: 史地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