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未解开的绳结,最终拖垮一个王朝
“当今世界上有两大民族,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但好像在走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其他民族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历尽千辛万苦地前进。唯有这两个民族,正沿着一条还看不到止境的道路轻松而神速地前进。”
1835年,伟大的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发表了《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在最后部分,他写下这段话,并给出他的“神预言”:美国与俄国“终有一天要各主世界一半的命运”。
托克维尔说对了后来100多年的世界史,可奇怪的是:对于美国崛起,相关研究汗牛充栋;对于俄罗斯崛起,却关注者寥寥。
一方面,沙皇不断扩张,引人反感。
另一方面,俄罗斯的帝国制度被认为难以持久。
可问题是:同样奉行专制主义,为何同时期的帝国们纷纷走向衰亡,俄罗斯却能实现富强?
论富,1870年,俄罗斯工业仅占全球的3.7%,到1896年,已达5%。二十世纪初,俄国石油开采量居世界第一位,机车和车厢产量仅次于美国,钢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煤炭开采量居世界第六位。
论强,彼得大帝去世时,俄罗斯面积仅1511.5万平方公里,可到帝国末期,已达2280万平方公里(去除卖给美国的172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仍增长了600多万平方公里)。它是最早打败拿破仑的国家,一度成为“欧洲宪兵”。
俄罗斯帝国究竟做对了什么?为何最终它还是崩溃了?这段历史留下哪些教训?种种疑问,可从这本《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蒙蒂菲奥里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获得启迪。个人认为,这是2017年最佳的一本书,绝无并列。
“白捡来的”罗曼诺夫王朝
俄罗斯古代史可分为四段,即:
留里克王朝:又称基辅罗斯,始于882年,1240年被蒙古西征军所灭。
蒙古金帐汗国统治时期:长达240多年,俄罗斯一度被分成三部分。
莫斯科罗斯:趁金帐汗国衰落,曾被蒙古扶持的弗拉基米尔公国崛起,1547年正式加冕为沙皇(定都莫斯科),基本统一全俄。
罗曼诺夫王朝:从1613年加冕,到1917年灭亡,共304年。
罗曼诺夫王朝上台颇具偶然性,它本是波雅尔(即大贵族)们推举出来的“背锅”角色。
莫斯科罗斯末期,在列强挑战下,俄国持续动荡,沙皇一职已无诱惑力。1598年1月,无嗣的沙皇伊凡诺维奇去世时,波雅尔们宣誓效忠其寡妻伊琳娜,伊琳娜却拒绝接任,出家当了修女。再推举鲍里斯,亦遭拒,只能硬把他送上台。
1610年,波兰人攻占莫斯科,瑞典人、图希诺贼乘势而起,俄国几乎亡国。1612年10月,民军收复莫斯科,召开全俄缙绅大会,可怎么也选不出新沙皇。因半土匪的波雅尔们要么曾投靠波兰人,要么曾勾结图希诺贼,谁都不想让对方上位。
最终,16岁的米哈伊尔凭借与前朝皇室微弱的血缘关系,意外当上沙皇,是为罗曼诺夫王朝之始。
波雅尔们选择米哈伊尔,因为他是文盲,且“不聪明”,所以两派都能接受。消息传来时,米哈伊尔与家人正流亡在外,他母亲立刻谢绝说:米哈伊尔不想当君主,我也不会祝福他当君主。
在回莫斯科的路上,米哈伊尔“每走一步都唉声叹气”,差点半路逃走,硬着头皮进驻一片狼藉的克里姆林宫。波雅尔们发誓同心辅佐,可登基前,为争出场座次,他们却大吵了一架。
君权终于压倒了绅权
米哈伊尔拿了一手烂牌:外有列强崛起,安全难保;内有波雅尔林立,政令不出宫门。
上台后,米哈伊尔将父亲赎回(在对德作战时被俘),让他主持朝政。
米哈伊尔之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骗取全俄缙绅大会同意后,他开始征收特别税“五一钱”(即居民财产的五分之一),以此为基础,逐步积蓄实力。
在米哈伊尔时代,俄罗斯尚存多个政治中心,可君权日盛、绅权日削,几代积累下来,到彼得大帝,格局彻底逆转。
罗曼诺夫王朝是全俄缙绅大会选出来的,大会拥有最高权力,这让沙皇难以安枕。米哈伊尔实力不足,只能隐忍,到他的儿子阿列克谢时,则公开表示:“在我们祖先的时候,从来没有庄稼汉同大贵族、侍臣和军政长官一道参加审判事务的事情,往后也不许有。”
彼得大帝干脆宣布:“皇位继承人将永远由在位的君主指定。”1721年,俄国参政院宣布俄罗斯为帝国,彼得成为“全俄罗斯皇帝”。
为独揽大权,彼得大帝用尽心机。
首先,通过所谓“全醉会议”,终夜与权臣、贵族们宴饮,借着酒劲乱施暴力,让他们长期生活在惴惴不安中。
第二,每次离开首都彼得堡,他会同时安插几个人全权负责,冷眼看他们彼此争斗。
第三,严刑峻法,使手下驯服。
彼得大帝的情妇、宫廷侍女玛丽与他人有染,被判死刑,彼得大帝亲临刑场,亲吻了她,然后平静地说:“我不能为了救你的命而违反法律。勇敢地忍受你的惩罚,满怀信仰地向上帝祈祷吧。”
玛丽刚被斩首,彼得大帝便拿起她滴血的头颅,向围观人群讲解起人体解剖学,并亲吻了她血淋淋的嘴唇。
孟德斯鸠曾说:在专制政体中,人们越是心存恐惧,这个政体就越完善。彼得大帝可谓做到极致,他努力营造出一副变态、喜怒无常、冷酷的形象,以驾驭手下,但他内心却高度清醒:
一方面,彼得大帝从不让自己真正信任的将军出席“全醉会议”。
另一方面,在公开侮辱波雅尔们的同时,不忘送去利益——将农奴制固化,保证波雅尔们在自己的小王国中持续获利。在彼得大帝治下,93%的俄罗斯人沦为农奴。
被毒性文化所套牢
从米哈伊尔到彼得大帝均有世界视野,可他们却坚守专制制度。
一方面,这是俄罗斯独特的历史、文化条件所决定。
俄罗斯有漫长的专制传统,作为金帐汗国的附属国,罗斯人“对于他(大汗)犹如臣民对待皇帝一般,虽然他们各有其主。如果他们向他交纳税负、赠送礼品、敬献贡物,他就让他们安生;否则就会向他们进行掠夺性的侵袭,围攻他们;他多次杀死他们的男子,掳走他们的妻子儿女,把他们带到各国去当奴隶”(据阿拉伯史学家艾洛马里记载,转引自周厚琴的博士论文《俄国专制主义起源与形成研究》)。
当时俄罗斯各大公们纷纷谄事金帐汗国,借其力消灭异己。数百年沉淀,使俄罗斯产生了一种毒性文化:面对强者,无底线屈服;面对弱者,无底线强横。
专制制度曾遍及欧洲,但欧洲国王受神权、绅权约束,难享绝对权力,可几百年来,俄罗斯人坚信“上帝在天堂,沙皇在远方”,意思是沙皇的权力来自上帝,甚至比上帝还管用。
在此氛围中,君主不专制,反而会被认为是“软蛋”“没魄力”,越强横、粗暴,越可能被赞为“够汉子”“一代雄主”。
另一方面,现实压力太大,沙皇别无选择。
当时欧洲列强纷纷完成近代化,俄罗斯已被远远甩下,再不急起直追,势必被瓜分豆剖。彼得大帝将俄国的旧东西尽数砸烂,将国外一切新东西都搬进来,这种简单、粗暴的变革必然代价极大,只能依靠专制力量来维持。
更何况,沙皇本人就是俄国最大的农奴主,专制制度持续越久,他获利就越多。
德国人为什么最爱俄罗斯
专制必然带来失败,可罗曼诺夫王朝似乎是个例外。究其原因,它在两方面可能“做对了”。
首先,罗曼诺夫王朝高度外向,沙皇的俄罗斯血缘渐少,德国血缘渐多。
罗曼诺夫王朝共产生18位沙皇,自叶卡捷琳娜二世后,继任者实为女皇与情人的后裔,罗曼诺夫家族血缘已终结。保罗一世时,尚有50%的斯拉夫人血统,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只有25%,亚历山大二世是12.5%,亚历山大三世是6.25%,末代沙皇则只有3.125%,而他的德国血统则高达96.98%。高尔基曾感慨道:“怎么能想到,这位沙皇身上只有那么一滴斯拉夫人的血?”
高度外向,所以罗曼诺夫王朝大胆任用外人。拿破仑入侵俄国时,俄军高级指挥官多是德国人,高层军事会议使用法语,而法军中,雇佣军占多数,只好用波兰语下达作战命令。
其次,罗曼诺夫王朝善于煽动民族情绪,以绑架大众。
沙皇们敏锐地意识到,数百年被异族奴役的历史,使俄罗斯人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对外人普遍缺乏信任,遇到危机时,只需指出它是“外人”的阴谋,便能迅速达成共识、实现团结。
在战场上,彼得大帝会提醒士兵“不是为了彼得沙皇……而是为了国家”而战,而他本人“对自己的生命毫不吝惜,只要俄国和俄国的前程与荣耀能够永存”。所以屡屡创造奇迹。
民族主义是罗曼诺夫王朝的万应灵药,面对“十二月党人”起义,尼古拉一世同样高呼俄罗斯万岁,构成一幅奇景:号召血统纯粹的俄罗斯人爱俄罗斯的,竟然是几个德国人。
然而,在真相被拆穿前,民众们却信以为真,因为这给他们以“沙皇与人民联手抵抗官僚压迫”的幻觉,一看到沙皇处理贵族,他们就觉得天理得以昭彰。
错过了最佳历史时机
然而,幻觉终究是幻觉。
皇权是自私的,它只为皇家利益服务,离皇权越近,从中分润的机会就越多,故贵族从中受益远大于平民。彼得大帝曾制定法律,军官都列为贵族,文官到8级后也成世袭贵族,想以此打破旧贵族的垄断,可他一死,此法便被终止。
强悍如彼得大帝,也有做不成的事。
为掩盖效率低下等弊端,罗曼诺夫王朝变成一架追求扩张的机器。扩张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不断扩张,既让百姓觉得沙皇“有作为”“开疆拓土”,又给了贵族、官僚们分肥的机会。通过“集体的自私”,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得以缓和。
本该内部解决的问题,却推给了外部, 在扩张的刺激下,内部问题越积越多,渐至尾大不掉。
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时,罗曼诺夫王朝进入盛期,是解决历史拖欠问题的最佳契机。叶卡捷琳娜自诩“开明专制”,她与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曾长期保持通信联系。1767年,在给法典编纂委员会写的圣谕中,叶卡捷琳娜二世大量使用启蒙主义者发明的新词,如自由、平等之类。
然而,当普加乔夫起义危及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时,她立刻改口说:“君主是专制的,只有不可分割的集中在他身上的权力,才能在如此辽阔帝国的领土上有效地行使职权。”
像所有专制帝王一样,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只能从身边挑选人才,她有很多情人,其中既涌现出波将金这样的能臣,也不乏朱波夫式的蠢材。
叶卡捷琳娜二世最终未能将俄罗斯带入新的历史阶段,因为她没勇气解开彼得大帝留下的绳结,在她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被强化。
达到极盛反而陷入迷茫中
1812年,拿破仑折戟俄罗斯,1814年,亚历山大一世率兵攻入巴黎,他因此被欧洲尊为“救世主”,俄罗斯再次获得解开绳结的历史契机:俄国国力空前强大,暂时消除了外部威胁;亚历山大一世声望正隆,这为内部变革提供了资源。
亚历山大一世提出解放农奴和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方案,可在大贵族们的反对下,很快便不了了之,到1820年,一切又回到原状。
亚历山大一世为什么会退缩?有学者认为,生于深宫中的他天性犹豫,当年靠政变上台时,得知反变革的父亲死于自己党羽手中,他竟当众嚎啕大哭,直到同伴劝他:“别耍孩子气了,登基去吧。”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亚历山大一世从来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成人,他只是在扮演成人,他不愿得罪任何人,担心俄国像法国那样走向革命。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罗曼诺夫王朝变革的合法性来自外部,正因周边国家与俄罗斯的巨大落差,让沙皇可任意压榨民间、截取资源。亚历山大一世打败拿破仑后,俄国成为欧洲之王,整个统治阶层在极端兴奋中,失去了发展共识——有人主张继续以欧为师,有人则觉得终于一扫被欧洲文明压制数百年的恶气,沉浸在俄罗斯的“独特性”中。
只有外坐标,没有内坐标,所以罗曼诺夫王朝为发展而发展、为扩张而扩张,一旦极盛,反而陷入迷茫。亚历山大一世后期不理朝政,沉迷于神秘主义。
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死于感冒,尸体被放入棺木中,因防腐失败,不久便臭气四溢。有传说称,他并没死,而是归隐山林,这成为罗曼诺夫王朝最大的谜。
不得不改时,大崩溃却靠近了
19世纪初,俄国粮食出口猛增,成为“欧洲的粮仓”。俄国主要产粮地在南俄,那里只有一个出海港,且冬季会封冻。罗曼诺夫王朝迫切需要获得不冻的黑海港口,不得不挑起克里米亚战争,却遭英法击败。
随着经济增长,俄国工厂需要越来越多的工人,可俄国绝大多数劳动力是被拴在土地上的农奴,即使进工厂,贵族们也随时有权将他们召回,且30%的资本家出身农奴。
传统农奴制与近代化之间矛盾日显,1826年到1854年,俄国各种形式的农民暴动达700多次。
19世纪末,维特出任财政大臣,通过国家强行干预经济的“维特体制”,使俄国迅速成为先进工业国,可农奴购买力未提高,政府只能靠大量向国外借贷,产品销售也高度依赖出口,遂使贫富差距日渐拉大,农村开始衰败。
现实压力下,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但为时已晚,积弱的社会已无力支撑一次系统调整。废除农奴制后,农民、地主均未获实际利益,随着生活日渐滑坡,他们均认为自己的利益被剥夺了,致戾气丛集。
垂死的罗曼诺夫王朝依然想用战争来解套,却屡战屡败,连民族主义这张牌都打不出来了,沙皇只好下令对反抗的平民开枪。
王朝倒在自造的工具之下
罗曼诺夫王朝焦头烂额,却日渐沉入神秘主义中。
在宫廷中,出现了妖僧拉斯普京,他利用末代沙皇爱子患上绝症(血友病)的机会,通过法术表演,暂时改善孩子的状态,使末代沙皇深信他有“神迹”。
拉斯普京利用末代沙皇的信任,组成宫廷党,大肆干涉内政,且秽乱宫廷,使其成为人人唾弃之所。
末代沙皇非无智之人,但罗曼诺夫王朝是建立在鲜血之上的王朝。初期沙皇多靠政变上台,进入19世纪后,所有沙皇无一善终。残酷的权力斗争让罗曼诺夫家族对命运无常特别敏感,越是风雨飘摇,越渴望获得神秘力量的加持,一次性解决全部问题。
神秘主义本是王朝工具,通过渲染“君权神授”,彼得大帝曾将波雅尔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可玩蛇者终被蛇噬,工具最终凌驾了人、掌控了人。
在拉斯普京折腾下,末代沙皇朝令夕改,官员像走马灯一样被换掉,终于耗尽了人们最后的耐心。1917年3月15日,“二月革命”爆发,末代沙皇宣布退位。
罗曼诺夫王朝已灭亡了整整100年,它曾经辉煌,却未能超越历史周期律。
对于这段历史,国内读者常将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带入其中,闻贵族分权则喜,见沙皇专制则怒,其实有些武断。毕竟皇权与皇权不同,贵族与贵族亦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读史不应脱离具体情境,否则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的,这就将历史读窄了、读小了。《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的好处恰恰在于,它无法概括,既不是政治史,也不是军事史,更不是宫廷式,它是一本复杂、多元、有趣的著作,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大历史的苍凉。
1 10 月, 2020
· admin · No Comments
Posted in: 史地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