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人眼里的南京:东贵西富、南奢北朴 | 带心看闻网 www.daisoncommon.com

明朝人眼里的南京:东贵西富、南奢北朴

明朝人眼里的南京:东贵西富、南奢北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南京有了“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的说法。有人称这是民间流传已久的说法,还有人为这种说法加上了注脚——所谓东富西贵,是说南京城东有紫金山,这叫紫气东来;南京城西,自古以来则多有达官贵人选址其中作为府邸……说归说,到底有没有根据?现代快报《发现》周刊,和您一起寻找答案。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东富西贵、南贫北贱”

说的不是南京

“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这句俗语的“版权”,其实并不属于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王铭珍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郗志群教授曾就此做过专门研究。

清代北京城东仓场多、金融业发达,城西王公贵族府邸多

王铭珍指出,这是昔日形容北京地域文化现象的一句谚语,原话是:“东富西贵南贱北贫,南城茶叶北城水”。所谓“东富西贵”,大体是北京东城西城多富贵人家之意。所谓“南贱北贫”,大体是指南城和北城的居民中贫贱之家较多。

王铭珍认为,具体来说,“东富”有两个理由。一是东城旧京仓场多。当年京城号称有13仓,其中有7仓位于东城。二是东城金融业发达,金店、银行多,外国人开设的银行也多在东城。

至于西贵,说的是西城的王府、官邸、富家宅邸数量多。清史研究专家冯其利著有《寻访京城清王府》一书,提及京城王公府邸132处,其中位于西城的有70处。清代共有十三位皇帝,有118位皇子,他们的王府宅第80%以上是设在西城的。正因如此,西城文化也最能体现皇家所独有的“贵气”。

到清末时东富西贵的说法已经不成立了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郗志群教授,也曾认真探究过“东富西贵”这种说法的来历。郗志群指出,从目前已知的文献资料看,最早记载和解释“东富西贵”的是清末满族学者震钧的《天咫偶闻》一书,不过,在震钧的记载中,对这句话本身就提出了质疑。震钧认为“而今则皆不尽然,盖富贵人多喜居东城,而风雨亦不复应期矣。”意思是说,到了清末,东富西贵的说法就已经不成立了,因为当时富贵人大多喜欢住在城东。

震钧之后,清末蒙古族官吏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世言京城‘东富西贵’,由来久矣。不过谓东城大宅多,西城府第多,其实不然。东城王公府第亦不少,西城当日街道荒凉而已。”崇彝也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东富西贵”的说法已经不成立了。

到了民国时期,罗惇曧的《宾退随笔》、夏仁虎的《旧京琐记》和徐珂的《清稗类钞》,都记载了“东富西贵”的说法,而且都认为这种说法是清代以来才有的。显然,从清代到民国的几百年时间里,“东富西贵”所指的区域和内涵一直在变化。到了今天,这种说法就更是不成立了。

明代南京人:不同区域风气习惯大不同

“东富西贵”的说法,被张冠李戴到了南京城。话说回来,每个城市的布局和居民性格,确实各有其特点,南京也不例外。早在明代,一位叫顾起元的南京人,就写过一本《客座赘语》。其中一篇《风俗》,把南京按照东南西北几部分划分,介绍不同区域内居民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原因。记者结合其他史料,将明代南京城的格局和居民特点简单梳理了一下。当然,今天的南京,和顾起元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寻找史料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今天的南京,仍旧留有不少明初的印记。

城西

商业气息浓厚,居民精明能干会做生意

从大中桥向西,经淮清桥到三山街斗门桥以西,再到三山门(位于今三山街),向北经仓巷到冶城,折向东到内桥、中正街(今中山南路附近),这一片区域,位于城市的西部。这里的东西两端,是内外秦淮河交会的地区,来自全国各地走水路的货物,都要从这里进出南京。随着这些货物而来的,还有全国各地的商人,他们操着形形色色的方言,忙碌地穿梭在街巷之中。有的来了就走,有的干脆住下来,短则几天,长则月余年把,也有人干脆定居下来。

由于商业发达,这里还聚集了不少管理市场的役吏和各类经纪人,他们大多手脚麻利、头脑好使,很善于和人打交道。这一带的居民,长时间受到商业气息的熏染,“攫攘而浮兢”,很是精明能干,同时也把利益看得很重。

城北

地广人稀,军人和学生多,民风淳朴

从笪桥(在今评事街北端)向北,经冶城转到北门桥、鼓楼以东,包住成贤街继续向南,到西华门,这一片区域,位于城市的北部。这里有国子监,生活着许多太学生。这里也是武官聚集的地方,堪称文武双全。不过,这里没什么娱乐场所,也没什么像样的人文景观,想要游玩或是看美女,就得去城南的温柔富贵乡。

由于武官和太学生的生活方式简单,这里的民风受其影响,也比较单纯。

出了鼓楼,继续往北,过三牌楼,沿着金川门、仪凤门、定淮门一路走,再折向南,到石头城,这一块地方更靠北,其特点又有不同。虽然自然景色很美,但这里地广人稀,物质生活相当贫瘠。这一带由于靠近江边,自古以来就是驻军的地方,并且军队人口数量占到当地总人口数量的十分之七。从明代的地图来看,这里还有北兵马司、西兵马司之类负责地方治安的机构,都具有半军事化的性质。由于士兵们吃穿粗糙,思想也很简单,受他们影响,这一块地方生活方式简陋,民风淳朴剽悍。朴实的城北人,也因此常常成为城南人的笑柄。

城南

豪宅多、美女多、乐子多,民风骄纵奢侈

从东水关向西到武定桥,折转到南门(今中华门),再向西到饮虹桥和上浮桥,接着向东折转到贡院(位于今夫子庙),这一片区域,位于城市的南部。明代南京城的豪门大族,喜欢在这里置业,营造私家园林。比如,明初中山王徐达的东西花园、汤和的信国公府都建在这里,《客座赘语》一书的作者、曾经担任过吏部左侍郎的顾起元,也曾经在城南建有私家园林“遁园”。而那些从外地来南京的生意人或者官员,在飞黄腾达之后,也热衷在城南买一块地,建起象征自己身份的豪宅。这些有权有势的人带来了大量的财物,也带来了骄纵奢侈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吸引下,大批游手好闲的人,喜欢聚集到城南,整日饮宴作乐,不理正事。

城南的男人们喜欢玩乐,女人们也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豪门大族家的女人,既有钱又有闲,她们特别重视仪表,花了大量时间讲究穿着和化妆。这种奢侈的风气,也影响到了附近普通人家的女子,她们纷纷效仿,梳起精致的发型,涂上鲜红的唇膏,生怕被别人比了下去。

城东

皇宫和官府所在地,居民“尴尬而傲僻”

明代的南京,从大中桥向东,经正阳门(位于今光华门)、朝阳门(今中山门)到太平门,再折向南到玄津桥(位于中山东路南侧、龙蟠中路西侧)、百川桥,这一大片区域,是皇城和百官衙署所在地。在这里活动的主要是大富大贵的皇族和百官,顾起元形容这里的居民“尴尬而傲僻”,意思是说他们显得傲慢邪僻。

既然是皇族和百官聚集地,顾起元怎么敢说他们“傲慢邪僻”?原来,在顾起元生活的万历年间,大明的国都早已迁到北京去了。而南京,则称为“留都”。“留都”南京保留了完整的中央政府体系,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内廷的太监体系,一应俱全。唯一的不同是,留都没有皇帝。南京虽然名为留都,但显然已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明初的宫殿和署衙,到了明中晚期,也历经风雨而破败。

当然,虽然已经从最尊贵的顶端跌落,但这里依旧是南京的政治中心。这一带的居民,自然也就“尴尬而傲僻”。

延伸阅读

明代高官“顾天官”

隐居老城南醉心南京文史

《客座赘语》收集整理了明代南京政治、经济、文化、世俗、民情等方面的资料,作者顾起元是南京人,生活在明朝晚期。顾起元早年曾担任吏部左侍郎等职。后来,他辞官隐居,住在南京城南的遁园(位于今花露岗附近),不问政事,一心做学问。顾起元学问渊博,通晓典籍掌故与古今人物,晚年著作颇丰。由于他早年为官,且官至高位,民间俗称“顾天官”。

Loading

14 3 月, 2015 · admin · No Comments
Posted in: 史地文物